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9-本草害利-第26页

虚火炽,煎熬真阴,凝结 为痰 ,而发咳嗽,真虚而气不归元,以致胸胁逆满,头疼不因于痰,而由阴血虚,内热心烦,外 现寒热,而非实热,与外感者均忌。
〔利〕苦甘辛寒,入肺、脾、肝、膀胱四经。宣散风寒而解表,下气降火以消痰。前胡 主降 ,柴胡上升,性有不同。前胡治风痰,与半夏治湿痰,贝母治燥痰者各别。
<目录>肺部药队\〔泻肺次将〕<篇名>紫苑内容:〔害〕辛散性滑,暂用之品,阴虚肺热者,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天冬、百部、麦 冬、
桑皮等药参用,则无害。
〔利〕苦能下气,辛温润肺益金,故保肺治吐血,为下气化痰润肺,治血痰劳嗽圣药。
能开 喉痹,取恶涎,虽入至高善于下趋,使气化及于州都之府,小便自利。然性温,阴虚肺热者 ,不宜多用。如独用,须地黄、麦冬共济,根作节紫色润软者良。白者名女苑,入气分。
〔修治〕二三月采根,阴干去头及上,用东流水洗净,以蜜浸一宿,焙干用。一两用蜜 二分 。
<目录>肺部药队\〔泻肺次将〕<篇名>桑白皮内容:〔害〕甘寒泻肺,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性不纯良,不宜多用,肺虚无火而 小便 自利者,及因风寒而发咳嗽者勿服。桑根见地上者,名马额,有毒杀人。
〔利〕甘辛而寒,泻肺金之有余,止咳定喘,疏小肠之闭滞,逐水宽膨、消肿,治肤胀,
散 瘀血,主降气,能止渴下气清痰。
〔修治〕采无时,凡使采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铜刀刮去青黄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 焙干 用,或蜜炙入药,其皮中涎勿去之,但药力俱在其上也。忌铁及铅。
<目录>肺部药队\〔泻肺次将〕<篇名>僵蚕内容:〔害〕其功长于祛风化痰,散有余之邪。凡中风口噤,小儿惊悸夜啼,由于心虚,神魂 不宁 ,血虚经络劲急所致,而无外邪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产后余痛,非风寒客入者,亦忌之 。今世治小儿惊风,不问虚实,一概混施,误甚。
〔利〕咸辛平宣,入肺脾肝。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得清化之气,故能去风化痰,散结 行经 ,治中风失音,头风齿痛,喉痹咽肿,丹毒瘙痒等风热为病。消瘰 ,拔疔毒,下乳汁,灭 瘢痕,治男子阴痒,女子崩淋。血病因风热乘肝者宜之,血虚勿用也。即蚕之病风者,用以 治风,殆取其气相感欤。
蚕蛹炒食,治风及劳瘦,为末饮服,治小儿疳瘦,长肌肉,退热,除蛔虫,敷恶疮。
蚕茧甘温,能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潮于口,止消渴。一名蚕蛾,烧灰酒服,治痈肿无 头次 日即破。又疗诸疮及下血崩淋。煮取汁饮,止渴反胃,除蛔虫。
蚕蜕(一名马明退)甘平无毒,治诸血症,疗喉痹风癫,解诸药及虫毒,妇人难产断产 皆需之 。
原蚕蛾 气热性淫,固精强阳。
原蚕沙 甘辛温,蚕属火,其性燥,燥能胜风去湿,主疗风湿之病。淘净晒干,炒黄浸 酒,
治支节不遂,皮肤顽痹,腰脚冷痛,冷血瘀血诸病。
缫丝汤 能抑心火,而治消渴。
茧中蛹汁 于茧甏下收之,茧卤汁,治百虫入内, 蚀瘙疥。
白肚蚕及乌烂死蚕 敷赤白游丹,斩蚀疮有根。
〔修治〕四月收采,凡使僵蚕,不拘早晚,但用白色条直者佳。先以糯米泔浸一日,待 蚕桑 涎出,如蜗涎浮水上,然后洒出。微火焙干,以布拭净黄肉毛并黑口甲了,用入丸散,捣筛 如粉入药。
<目录>肺部药队\〔泻肺次将〕<篇名>竹茹内容:〔害〕竹性寒凉。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者忌用。
〔利〕甘辛淡寒,入心、肺、胃,疏气逆而平呕吐噎膈,清血热而疗吐衄崩中。
淡竹茹为上,甘竹皮次之,凡用竹茹、叶、沥,须生长甫及一年者,为嫩而有力。刮去 青皮 ,用第二层为鲜竹茹。入平呕逆药,姜汁炒用。
<目录>肺部药队\〔泻肺次将〕<篇名>川贝母内容:〔害〕凡风寒湿滞诸痰并禁用贝母。故云能入肺治燥,非脾家所喜也。及食积痰火作嗽,
湿 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吐呕,胃寒作泄,法 以辛温燥热之药,如南星、半夏、天麻、二术、茯苓之类治之者。
〔利〕苦辛微寒,消痰润肺,涤热清心,故能解郁结,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痈,
肺 痿,喉痹。
淅贝,一名象贝,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
川贝化虚痰,土贝形大味苦,治外科化痰毒。应用有别,俱去心。
〔修治〕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形如聚贝子,名曰贝母。曝干。先于柳木灰中炮 黄,
擘去内口鼻中有米许大者心一颗后,糯米拌炒,待米黄,去米用。
<目录>肺部药队\〔凉肺猛将〕<篇名>石膏内容:〔害〕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极能寒胃。温热病多兼阳明,若 头痛 ,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内有燥 屎,往来寒热,宜下之,勿用。暑气兼湿作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