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0-本草崇原-第27页


葛根延引藤蔓,则主经脉,甘辛粉白,则入阳明,皮黑花红,则合太阳,故葛根为宣达 阳明中土之气,而外合于太阳经脉之药也。主治消渴身大热者,从胃府而宣达水谷之津,则 消渴自 止,从经脉而调和肌表之气,则大热自除。治呕吐者,和阳明之胃气也,治诸痹者,和太阳 之经脉也。起阴气者,藤引蔓延,从下而上也,解诸毒者,气味甘辛,和于中而散于外也。
元人张元素曰∶葛根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用升麻、
葛根 ,用之反引邪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愚按∶仲祖《伤寒论》方有葛根汤,治太阳病,项背 强几几,无汗,恶风。又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若阳明本病,只有白虎、承气诸汤,并无葛根 汤证,况葛根主宣通经脉之正气以散邪,岂反引邪内入耶。前人学不明经,屡为异说。李时 珍一概收录,不加辩证,学人看本草发明,当合经论参究,庶不为前人所误。
(卢子由曰∶《本经》痹字与风寒湿相合之痹不同,如消渴、身热、呕吐及阴气不起,
与诸毒皆痹也,故云诸痹。)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葛谷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治下痢,十岁以上。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葛花(附)
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消酒,(《别录》)治肠风下血,(《本草纲目》附。)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葛叶(附)
内容:主治金疮,止血, 傅之。(《别录》附。)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葛蔓(附)
内容:主治卒喉痹,烧研,水服方寸匕。(《唐本草》附。)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麻黄内容:气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 寒热,破症坚积聚。
(麻黄始出晋地,今荥阳、中牟、汴州、彭城诸处皆有之。春生苗,纤细劲直,外黄内 赤,中空有节,如竹形,宛似毛孔。)
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从至阴而达阳气于上。至阴者,盛水也,阳气者,太阳也。
太阳 之气,本膀胱寒水,而气行于头,周遍于通体之毛窍。主治中风伤寒头痛者,谓风寒之邪,
病太阳高表之气,而麻黄能治之也。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者,谓温疟病藏于肾,麻黄能 起水气而周遍于皮毛,故主发表出汗,而去温疟邪热之气也。治咳逆上气者,谓风寒之邪,
闭塞毛窍,则里气不疏而咳逆上气。麻黄空细如毛,开发毛窍,散其风寒,则里气外出于皮 毛,而不咳逆上气矣。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者,谓在外之寒热不除,致中土之气不能外达,
而为症坚积聚。麻黄除身外之寒热,则太阳之气出入于中土,而症坚积聚自破矣。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白芷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 泽颜色,可作面脂。
(白芷处处有之,吴地尤多,根长尺余,粗细不等,色白气香。)
白芷臭香色白,气味辛温,禀阳明金土之气化。主治妇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者,《经》
云 ∶阳明胃脉,其气下行而主阖。白芷辛温,禀阳明燥金之气下行,则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可 治也。治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者,白芷芳香,气胜于味,不但禀阳明燥金之气下行,且禀阳明 中土之气上达,故寒热头风侵目泪出可治也。土主肌肉,金主皮肤,白芷得阳明金土之气,
故长肌肤,面乃阳明之分部,阳气长,则其颜光,其色鲜,故润泽颜色。白芷色白,作粉如 脂,故可作面脂。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荆芥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寒热鼠 ,瘰 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疸。
(荆芥《本经》名假苏,以其辛香如苏也,处处有之,本系野生,今多栽种,二月布子 生苗 ,辛香可茹,方茎细叶,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如紫苏。房内有细子黄赤色,
今采者,凡茎叶穗子一概收用。)
荆芥味辛,性温臭香,禀阳明金土之气,而整肃经脉之药也。寒热鼠 ,乃水脏之毒,
上出于脉,为寒为热也。本于水脏,故曰鼠,经脉空虚,故曰 ,此内因之 也。瘰 生疮,
乃寒邪客于脉中,血气留滞,结核生疮,无有寒热,此外因之 也。荆芥味辛性温,整肃经 脉,故内因之寒热鼠 ,外因之瘰 生疮,皆可治也。其臭芳香,故破结聚之气。破结聚,
则瘀血自下矣。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除湿。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贝母内容:气味辛平,无毒。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贝母《尔雅》名 ,《国风》名虻。河中、荆襄、江南皆有,唯川蜀出者为佳,其子 在根下,内心外瓣,其色黄白,如聚贝子,故名贝母。)
贝母川产者味甘淡,土产者味苦辛。《本经》气味辛平,合根苗而言也。根形象肺,色 白味 辛,生于西川,清补肺金之药也。主治伤寒烦热者,寒邪在胸,则为烦为热。贝母清肺,故 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