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硬,不可用 苗,亦无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阴气,甚不相侔也。)
泽漆五枝五叶,白汁白根,禀金土之精,故能制化其水,盖金生水而土制水也。气味苦 寒,
故主治皮肤热,土能制水,故治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金能生水,故治丈夫阴气不足。
《金匮》有泽漆汤,治咳逆上气,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
<目录>卷下本经下品<篇名>常山内容:气味苦寒,有毒。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常山又名恒山,出益州及汉中,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皆有。生山谷间,茎高三四 尺,
圆而有节,其叶似茗,两两相对,二月作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常山者,根之名也。
状似荆根,细实而黄者,谓之鸡骨常山,用之最胜,其苗别名蜀漆。古时根苗皆入药用,今 时但用常山,不用蜀漆,犹之赤箭、天麻,但用天麻,无有用赤箭者,盖以其苗不复远市耳 。)
恒山,北岳也。后以汉文帝讳恒,遂改名常山。此草名常山,亦名恒山。李时珍疑其始 出于 常山,故得此名,余以此思常山之草,盖禀西北金水之化而气出于东南。主治伤寒之寒热者 ,从西北之阴而外出于阳也。热发温疟者,乃先发热之温疟。温疟病藏于肾,常山从西北而 出于东南,则温疟可治也。神气乃浮,则鬼毒自散。阳气外行,则胸中痰结自消,痰结消而 吐逆亦平矣。
愚按∶伤寒寒热,言伤寒之病,先寒后热也。热发温疟,言温疟之病,先热发而后寒也。
言 不尽意,以意会之。
《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 ,名曰太阳,是太阳之气根于少阴,主于肤表。常山从少阴而达太阳之气以外出,所谓因于 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者,是也。
<目录>卷下本经下品<篇名>蜀漆内容:气味辛平,有毒。主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坚症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常山之茎,名蜀漆,其功用亦与常山相等。)
蜀漆能通金水之气,以救火逆,又能启太阳之阳,以接助其亡阳,亦从阴出阳之药也。
故《
伤寒·太阳篇》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又,《金匮论》云∶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李时珍曰 ∶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 失其法,真气必伤。
愚谓∶疟乃伏邪,有留于脏腑募原之间,而为三阴疟者;有藏于肾脏,而为先热后寒之 温疟 者;有气藏于心,而为但热不寒之瘅疟者。常山主通少阴太阳之气,从阴出阳,自内而外 ,则邪随气出,所谓有故无殒。若邪已提出阳分。而反用攻利之剂,岂不妄伤正气乎。李蕲 阳数十年苦心始成《纲目》,而其间发明议论,有与经旨不合者,长于纂集,而少于参究故 也。
<目录>卷下本经下品<篇名>葶苈子内容:气味辛寒,无毒。主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葶苈子始出 城平泽田野间,汴东、陕西、河北州郡亦有之,近以彭城、曹州者为胜。
春 初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荠,故《别录》名狗荠。根白色,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 于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元注皆云∶靡草、狗荠 、葶苈之属是也。)
葶苈花实黄色,根白味辛,盖禀土金之气化。禀金气,故主治症瘕积聚之结气。禀土气,
故主治饮食不调之寒热。破坚逐邪,金气盛也。通利水道,土气盛也。
(李杲曰∶《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
一 味俱浓,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别 录》云∶久服令人虚。朱丹 溪谓∶葶苈属火性急,善遂水,病患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健何必久服而后虚也。
李时珍曰∶葶苈子有甜苦二 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
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 之性急,既泄肺而兼伤胃,故古方多以大枣辅之。若肺中水气 满急者,非 去则止,不可过剂,既不久 服,何至杀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及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与不 耳。)
<目录>卷下本经下品<篇名>荛花内容:气味苦寒,有毒。主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胸中留 饮食 ,寒热邪气,利水道。(荛音饶。)
(荛花始出咸阳、河南、中牟,今所在有之,以雍州者为胜,苗似胡荽,茎无刺,花细 黄色 《诊要经终论》云∶五月六月,天气高,地气盛,人气在头。荛花气味苦寒,花开炎夏,
禀 阳之标阳,故苦寒有毒。伤寒者,寒伤太阳。荛花气合标阳,故治伤寒。温疟者,病藏于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