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1-本草征要-第13页

。气实能食者用荆 沥”。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二)清化热痰内容:味咸,性平,无毒。入肺经。
清金降火,止浊治淋。积块老痰逢便化,瘿瘤结核遇旋消。
海石乃水沫结成,体质轻飘,肺家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治证如上。
\x多服损人气血。\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二)清化热痰内容:味咸,性平。入肝经。火 ,水飞。
化顽痰癖结,行食积停留。
痰见青礞,即化为水。脾虚者大忌。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二)清化热痰内容:即蚶壳也。味咸,性平,无毒。火 ,醋淬,研。
消老痰至效,破血癖殊灵。
咸走血而软坚,故主治如上。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三)逐痰内容: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入肺、肝、胃三经。柏子为使。恶麦门冬。畏人参、苦参。
刮去 粗皮及弦与子,酥炙用。
宣壅导滞,开窍通关。驱邪辟疫,搜风逐疫。 之治噤口中风,濯之则除湿去垢,涂之 而散 肿消毒,焚之可辟疫除瘟。
性极尖利,无闭不开,无坚不破,中风伤寒门,赖为济急之神丹。若类中风、由于阴虚 者,
禁之。孕妇亦禁。
子∶去皮,水浸软,煮糖渍食之,治大肠虚秘,瘰 恶疮。
刺∶另见外科类。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温里药<篇名>附子内容:味辛、甘,性热,有毒。入脾、肾二经。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童便、犀 角。
稀者佳。童便浸一日,去皮,切作四片,童便及浓甘草汤同煮,汁尽为度,烘干。(冬采为 附子、主寒疾。春采为乌头,
主风疾。)
补元阳,益气力,堕胎孕,坚筋骨。心腹冷疼,寒湿 。足膝瘫软,坚瘕症癖。
主治繁众,皆由风、寒、湿三气所致。邪客上焦,咳逆心痛。邪客中焦,腹痛积聚。邪 客下 焦,腰膝脚痛。附子热而善走,诸证自瘥也。虞抟曰∶“禀雄壮之质,有斩关之能,引补气 药,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以驱在表之风邪;引温暖药 ,以除在里之寒湿。”吴绶曰∶“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 之。厥冷腹痛,脉沉而细,唇青囊缩者,急用之。近世往往不敢用,直至阴极阳竭,而后议 用,晚矣。”
\x附子,退阴益阳,祛寒湿之要药也。若非阴寒寒湿,阳虚气弱之病,而误用于阴虚\x \x内热\x \x,祸不旋踵。\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温里药<篇名>肉桂内容:味辛、甘,性大热,有小毒。入肝、肾二经。畏石脂。
忌生葱,去皮用。见火无功。
益火消阴,救元阳之痼冷。温中降气,扶脾胃之虚寒。坚筋骨、强阳道,乃助火之勋。
定惊 痫,通血脉,属平肝之绩。下焦腹痛,非此不除。奔豚疝瘕,用之即效。宣通百药,善堕胞 胎。
桂心∶(入心肾二经)理心腹之恙,三虫九痛皆瘥。补气脉之虚,五痨七伤多验。宣气 血 而无壅,利关节而有灵。托痈疽痘毒,能引血成脓。
肉桂乃近根之最浓者,桂心即在中之次浓者。桂枝即顶上细枝。(另列专条)以其皮薄,
又名 薄桂。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此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之道也。
\x桂性偏阳,不可误投,如阴虚之人,一切血证、及无虚寒者,均当忌之。\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温里药<篇名>干姜内容:味辛,性热,无毒。入肺、脾二经。
破血消痰,腹痛胃翻均可服。温中下气,症瘕积胀悉皆除。开胃扶脾,消食去滞。生行 则发 汗有灵,炮黑则止血颇验。
干姜本辛,炮之则苦,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其止血者,盖血虚则热,热则 妄行 ,炒黑则能引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热退,且黑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然血寒者可 多用,血热者不过用三四分,为向导而已。
\x姜味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气,走血,久服损阴伤目,凡阴虚有热者勿服。\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温里药<篇名>蜀椒内容:味辛,性热,有毒。入肺、脾、胃三经。杏仁为使。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闭 口者 害人。
温脾土,而击三焦之冷滞,补元阳,而荡六腑之沉寒。饮癖气症和水肿,累建奇功,杀 虫止 呕及肠虚,恒收速效。通血脉则痿痹消除,行肢节则机关健运。椒目∶“善消水肿,可塞耳 聋。”
椒禀纯阳之气、乃祛寒湿,散风邪,温脾胃,暖命门之良药。
\x命门火衰,中气寒冷者,宜之。若阴虚火旺之人,在所大忌。\x <目录>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篇名>(一)巅顶、头面用药内容:味辛,性平,无毒。入肝经。酒浸,煨熟,焙干。
风虚眩晕,麻痹不仁。语言蹇謇涩,腰膝软疼。理风痫惊气。治恍惚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