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1-本草征要-第4页

灵,截疟疾必效。
常山去老痰积饮,为疟家要药。必须好酒久炒令透,不尔使人吐也。
\x常山猛烈,施之强壮者多效。若稍稍挟虚,不可轻入。\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一)清热退温症高烧内容: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
清热除瘟,消痈解毒。净咽喉,治龈舌。风温温毒,火丹疮疖。可宽膨胀,能疗痢血。
取用 其藤,通经入络。饮用其叶,祛暑止渴。
禀春气以生,性极中和,故无禁忌。乃清解热毒之良药也。藤名忍冬、另有专条。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一)清热退温症高烧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胃、胆、肾、大肠五经。
清热解毒,消肿凉血。除胸中火焰,散诸经血结。
手少阴主药也。诸疮痛痒,皆属心火,故为疮家要药。
\x连翘苦寒,多服即减食,谨之。\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一)清热退温症高烧内容:味辛,性寒,无毒。入肺,大肠二经。山茱萸、龙骨为使。畏丹砂、牡丹、藜芦。酒浸 蒸熟 ,曝之。
中枯而大者,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疔痈。坚实而细者,泻大肠,而除湿治痢,
兼可 安胎利水。
苦能燥湿,苦能泄热,苦能下气,故治疗如下∶经飘者上行,坚重者下降,不可不别也。
杨 仁斋谓∶柴胡退热,不及黄芩,不知柴胡苦以发之,出火之标,黄芩寒以胜热,折火之本。
又黄芩所清为腑热,柴胡所解为经热。
\x苦寒伤胃,证挟虚寒者均戒,女人虚胎亦不宜与。\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一)清热退温症高烧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入肺、三焦二经。炒透。
治胸中懊 ,而眠卧不宁。疏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清太阴肺,轻飘而上达。泻三焦 火,
屈曲而下行。
栀子本非吐药,仲景谓邪气在上,得吐则邪出,所谓高者因而越之也。亦非利小便药,
盖肺 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奉气化而出矣。
\x大苦大寒,能损胃伐气,虚者忌之。心腹痛,不因火者,尤为大戒。世人每用治\x \x血,不\x \x知血寒则凝,反为败证。治实火之吐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吐血,\x \x养正\x \x为先,气壮则能摄血,此治疗之大法,不可少违者也。\x 栀子花∶另有专条。见咽喉用药。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一)清热退温症高烧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肾二经。童便浸一宿,曝。
清热、凉血。解暑热,退潮热,清虚热,治痨热。温疟瘅疟,早凉暮热,热自阴来,用 之多 捷。
苦寒之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袭脾,宜于血虚有热之人,取其不犯冲和之气耳。
\x寒而泄泻者,仍当避之。\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一)清热退温症高烧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入肺、肾二经。忌铁器。肥白者佳。去毛,盐酒炒透。
清肺热而消痰捐咳,泻肾火而利水滑肠。肢体肿浮为上剂,伤寒烦热号神良。补寒水于 不充 ,益五脏之阴气。
泻肾家有余之火,是其本功,至夫清金治肿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当驯致也。
\x知母阴寒,不宜多服,近世理痨,尊为上品,往往致泄泻而毙,故肾虚阳痿,脾虚\x \x溏泄\x \x,不思食,不化食者,皆不可用。\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二)清热凉血、退骨蒸内容:味甘,性寒,无毒。入肾经。
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主传尸有汗之骨蒸。清血热,退低烧。
热淫于内,泻以甘寒,退热除蒸,目宜尔也。又去风邪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风自 内生 ,热退则风息,此与外感之风不同耳。春日饮其汤,可防皮肤病。
\x地骨皮乃除热之剂,中寒者勿服。\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二)清热凉血、退骨蒸内容:味辛,性微寒,无毒。入心、心胞、肝、肾四经。畏贝母、大黄、菟丝子。忌蒜、胡荽 与铁 器。红花单瓣者佳。
酒拌蒸,晒用。
去血中之伏火,退无汗之骨蒸,消瘀通经,排脓生血,更散诸痛,能疗诸风。
洁古云∶牡丹为群花之首,其色赤而其性寒,故能去血中之伏火,因入手厥阴与足少阴,
故 能退无汗之骨蒸。消瘀通经,乃其辛散之用,排脓生血,皆其去热之功,且能入厥阴风木,
而善消瘀滞、又何诸风诸痛之患哉。李濒湖云∶“血中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 方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尚黄柏。不知牡丹皮之功更胜也。此乃千载秘 奥,特为拈出。”
\x牡丹皮性寒而辛散,若久病血虚发热、及产妇虚热而无瘀者,宜斟酌用之。\x 红牡丹花瓣,另列专条,见咽喉用药。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二)清热凉血、退骨蒸内容:味苦、咸,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