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入心、胃、肝三经。升麻为使。恶乌头、乌喙。忌盐。
解烦热而心宁,惊悸狂邪都扫。散风毒而肝清,目昏痰壅偕消。吐衄崩淋,投之辄止。
痈疽 发背,用以消除。解毒高于甘草,祛邪过于牛黄。
犀角虽有彻上彻下之功,不过凉血解毒,驱邪清热而已。
\x大寒之性,非大热者,不敢轻服。妊妇多服,能消胎气。\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五)清热解毒内容:味苦、甘,性平,无毒。入心、肝二经。人参为使。恶龙骨、龙胆、地黄、常山、蜚蠊。
畏 牛膝、干漆。
清心主之烦,热狂邪祟俱消,摄肝脏之魂,惊痫健忘同疗。利痰气而无滞,入筋骨以搜 风。
东垣曰∶牛黄入肝治筋,中风入脏者,用以入骨追风。若中腑,中经者,误用之,反引 风入 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五)清热解毒内容: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
解毒清热,镇心平肝。热病传里,五内灼燔。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能救客忤,可止惊 痫。
局方至宝丹中用之,乃救急之良剂也。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五)清热解毒内容:味苦,性寒,有毒。入肝经。去皮毛,锉,焙。
杀虫解毒,化哽破症。产后崩淋,金疮鼻血。
有毒而能解毒,去瘀而能生新,然古方中不恒用之,别名管仲,岂音相类耶,抑为其有 杂霸 之气耶?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五)清热解毒内容:味酸,性寒,无毒。入心、大肠二经。
清利湿热,解毒散血。内服治痢,又疗疮疖,禳解疫疠,通利关节。外敷消肿,疔痈流 火,
蜂螫剧疼,涂之缓和。
唐宝经验方云∶“六月六日采马齿苋晒干,元旦煮熟,同盐醋食之,可解疫疠气。”迄今,
长江下游,春节尚食用马齿点心,名之曰安乐菜。盖此菜可以清肠,可防节日伤食所致诸疾 也。一切红肿热痛之症,以之挤汁外涂,均有良效。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一)补气内容: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茯苓为使。恶藜芦。畏五灵脂。去芦用。
补气安神,除邪益智。疗心腹寒痛,除胸胁逆满。止消渴,破坚积。气壮而胃自开,气 和而 食自化。
人参得阳和之气,能回元气于垂亡。气足则神安,正旺则邪去。益智者,心气强,则善 思而 多智也。真气虚者,中寒而痛,胸满而逆,阳春一至,寒转为温,否转为泰矣。破积消食者 ,脾得干健之运耳。
\x人参,亦有不宜用者∶世之录其长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并弃其瑜。或当用而\x \x后时\x \x,或非宜而妄设。不蒙其利,只见其害,遂使良药见疑于世,粗工互腾其口,良可憾\x \x也。\x 参须∶性专下行,宜于胃虚呕逆、咳血等。不宜于久痢、滑精、崩中、下血等。
参叶∶能生津,可代茶饮。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一)补气内容: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
补中益气,脾肺均宜。健脾运而中宫不燥。滋胃阴而胸膈不泥。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 而不 偏滋腻。中气微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体倦易疲。鼓午清阳,常服有济。
党参功同人参,而力量较薄,但能久服、可无大弊。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一)补气内容: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嫩绿色者佳。蜜炙 透。
补肺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解渴定喘。益胃气,而去肤热,止泻生肌,补虚治痨。
风癞 急需,痘疡莫缺。
种种功勋,皆是补脾实肺之力。能理风癞者,经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充于外,邪 无所 \x黄 ,实表,有表邪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多怒则肝气不和,亦禁用也。\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一)补气内容:味苦、甘,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防风为使。忌桃、李、青鱼。产于潜者佳。米 泔水 浸半日,土蒸,切片,蜜水拌匀,炒令褐色。
健脾进食,消谷补中。化胃经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祛周身湿痹。君枳实以 消痞 ,佐黄芩以安胎。
白术甘温,得土之冲气,补脾胃之良药也。脾胃健于转输,新谷善进,宿谷善消。土旺 自能 胜湿,痰水易化,急满易解。腰脐间血,周身之痹,皆湿停为害,湿去则安矣。消痞者,强 脾胃之力。安胎者,化湿热之功。
\x阴虚燥渴,便闭滞下,肝肾有筑筑动气者勿服。又《百草镜》谓冬采者为冬术,汁\x \x归本\x \x根,滋润而不枯燥,却易油不能止泻。故处方称为冬术。\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一)补气内容: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白术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恶远志。
忌猪 肉,令人阳痿。
补脾以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