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窍。皆此火也。为万物之父。故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此火一息。犹 万物无父。故其肉衰而瘦。血衰而枯。骨衰而齿落。筋衰而肢倦。气衰而言微矣!此火衰之 说也。(火衰气寒。)是以补火之味。则有宜于附子肉桂鹿茸硫黄阳起石仙茅胡巴淫羊藿蛇床 子远志蛤蚧雄蚕蛾川椒益智补骨脂丁香之类。但须相其形症以施。不可一概妄投。若使火炎 而燥。(火燥气热。)审其火自下起。则当以清为要。如丹皮黄柏知母玄参茶茗胡连青蒿草之 属是也。火挟上见。则当兼心与肺同泻。如麦冬黄连栀子知母黄芩之类是也。火因水涸。则 当滋水制火。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之类是也。(书曰。壮水之主。以镇阳光。)至于火浮 而散。此非肾火内炽。乃是阴盛于下。逼火上浮。(火淫不归。)宜用沉香补骨脂黑铅硫黄灵 砂等药以为之降。牛膝五味子以为之引。(经曰。以酸收之。)火空而发。则火不在于补。不 在于清。惟在塞中以缓其势。则火自熄。如甘草麦门冬人参五味子合欢皮之类是也。火伏 不发。则火已有告尽之势。其症必见恶寒厥逆。舌卷囊缩。唇甲皆青。在火因于寒郁不出。
则当用以麻细升葛解表之剂以为之发。因于热郁不出。则当用以三黄石膏知母清里之剂以为 之发。(经曰。以苦发之。)若使泥以厥逆而犹用以附桂峻补。是与操刀杀人无异。其为败也 必矣。治之者可不审其所因。以定其治乎!
〔补肾火〕 附子 肉桂 鹿茸 沉香 阳起石 仙茅 胡巴 淫羊藿 蛇床子 硫黄 远 志石钟乳 蛤蚧 虾 雄蚕蛾 阿芙蓉 川椒 胡椒 益智 补骨脂 丁香 〔补脾火〕 白术 白蔻 缩砂密 肉豆蔻 使君子 莲子 〔补胃火〕 大枣 韭菜 肉豆蔻 草豆蔻 草果 白豆蔻 缩砂密 丁香 檀香 益智 山奈 良姜 炮姜 使君子 神曲 川椒 胡椒 大蒜 荜茇 〔补肺火〕 人参 黄 饴糖 〔补大肠火〕 韭菜 〔补心火〕 龙眼肉 桂心 菖蒲 远志 薰香 安息香 胡荽 雄黄 〔补小肠火〕 小茴 橘核 〔补肝火〕 杜仲 山茱萸 鸡肉 续断 〔泻肾火〕 玄参 黄柏 茶茗 丹皮 胡黄连 青蒿草 〔泻脾火〕 大黄 白芍 〔泻胃火〕 茶茗 茅根 石膏 〔泻肺火〕 黄芩 栝蒌 花粉 竹茹 天冬 桑白皮 羚羊角 地骨皮 枇杷叶 沙参 麦冬 生地 栀子 〔泻心火〕 灯草 竹叶 熊胆 羚羊角 山豆根 童便 麦冬 萱草 生地 栀子 犀角 木通 黄连 〔泻肝火〕 钩藤 熊胆 女贞子 羚羊角 青黛 龙胆草 人中白 黄芩 大青 青蒿草 〔泻胆火〕 龙胆草 青黛 大青 〔泻膀胱火〕 人中白 童便 〔泻三焦火〕 青蒿草 栀子 〔散火〕 柴胡 升麻 葛根 薄荷 香附 羌活 白芷 水萍 〔缓火〕 甘草 麦冬 葳蕤 合欢皮 〔滋火〕 地黄 山茱萸 枸杞 〔引火〕 肉桂 附子 五味子 〔敛火〕 白芍 乌梅 <目录>下编\卷八主治上<篇名>脏腑病症主药内容:(手少阳经)
书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曰。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主气升降 出入 。游行上下。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 。下主出。观此气虽分三。而实连为一气。通领上下。不可令有浓薄偏倚轻重之分矣!玩书 所论三焦泻热。大约汗则宜于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防风。吐则宜于瓜蒂莱菔子藜 芦食盐栀豉。下则宜于大黄芒硝。此泻热之味也。所论泻火。大约上则宜于连翘栀子黄芩黄 连生地知母。中则宜于龙胆青黛白芍石斛石膏。下则宜于黄柏知母丹皮青蒿草。此泻火之味 也。至于所论补虚。大约上则宜于参耆桂心当归龙眼。中则宜于白术炙草淮山首乌山茱萸。
下则宜于附桂硫黄沉香补骨脂地黄枸杞菟丝子。此补虚之味也。盖此统领一身。名为决导 之官。其气不可偏胜。偏则其病立见。三焦之药。不可混用。用则其害立生。明其三焦之 义。以平三焦之气。则气上下适均。无轻无重。随遇而安。因地自得。又安有偏倚不平之憾 者乎?(汪昂曰。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 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
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
〔用汗解热〕 麻黄 柴胡 葛根 荆芥 升麻 薄荷 羌活 防风 〔用吐解热〕 瓜蒂 莱菔子 藜芦 食盐 栀子 豆豉 〔用下解热〕 大黄 芒硝 〔泻上火〕 连翘 栀子 黄芩 黄连 生地 知母 〔泻中火〕 龙胆草 青黛 白芍 石斛 石膏 〔泻下火〕 黄柏 知母 丹皮 青蒿草 〔补上虚〕 人参 黄 桂心 当归 龙眼肉 〔补中虚〕 白术 炙草 淮山 首乌 山茱萸 阿胶 〔补下虚〕 附子 肉桂 硫黄 沉香 补骨 地黄 枸杞 菟丝子 <目录>下编\卷八主治上<篇名>脏腑病症主药内容:(足少阳甲木)
胆为中正之官。居于表里之界。凡邪由于太阳阳明入于是经。自非麻桂升葛并硝朴大黄 之所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