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殊。邪气之异。如轻而浅者。其邪止在皮毛。
尚谓之感。其散不敢过峻。若至次第传变。则邪已在于经。其散似非轻剂可愈。迨至愈传愈 深。则邪已入不毛。其邪应从下夺。又非散剂所可愈矣!是以邪之本乎风者。其散必谓之驱 。以风善行数变。不驱不足御其奔迅逃窜之势也。邪之本于寒者。其散止谓之散。以寒凝结 不解。不散不足启其冰伏否塞之象也。邪之得于雾露阴寒之湿者。其邪本自上受。则散当从 上解。而不得以下施。邪之渐郁而成热者。其散当用甘平辛平。而不可用辛燥。至于邪留于 膈。欲上不上。欲下不下。则当因高而越。其吐之也必宜。邪固于中。流连不解。则当从中 以散。其温之也必便。若使邪轻而感。有不得用峻劣之药者。又不得不用平淡以进。俾邪尽 从轻散。而不致有损伤之变。此用散之概也。又按阴盛则阳微。阳胜则阴弱。凡受阴寒肃杀 之气者。自不得不用辛热以治。惟是邪初在表。而表尚有表中之表以为区别。如邪初由皮毛 而入太阳。其症必合肺经并见。故药必先用以麻黄以发太阳膀胱之寒。及或佐以杏仁生姜入 肺。并或止用桔梗紫苏葱管党参入肺之味以进。但杏仁则专入肺散寒下气止喘。生姜则专入 肺辟恶止呕。葱管则专入肺发汗解肌。桔梗则专入肺开提肺中风寒载药上浮。党参本于防 风桔梗伪造。则其气味亦即等于防风桔梗以疏肺气。至于细辛蔓荆。虽与诸药同为散寒之品 。然细辛则宣肾经风寒。蔓荆则除筋骨寒湿及发头面风寒。皆非太阳膀胱专药及手太阴肺经 药耳。他如白蔻荜茇良姜干姜川椒红豆蔻气味辛热。并薰香气味辛平。与马兜铃紫白石英冬 花百部气味辛温。虽于肺经则治。然终非属入肺专品。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散寒内容:(隰草)发寒入太阳膀胱无汗 麻黄(专入膀胱。兼入肺)。辛温微苦。中空而浮。入足太阳膀胱。(足太阳为六经外藩。
总 经络而统营卫。其经之脉起目 。上脑下项。循肩挟脊抵腰。行于身后。故凡寒入是经。其 症必见头痛。发热恶寒。腰脊卒强。无汗。脉则尺寸俱紧。是为伤寒。若汗自出不止。及脉 不紧不浮。其症或不恶寒而止恶风。是为伤风。)兼入手太阴肺。(麻黄空虚似肺。故亦兼入 肺经 。)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阳无汗。其意甚深。盖缘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 则为汗。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固密。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方 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是麻黄虽太阳发汗重剂 。实散肺经火郁之邪。其在十剂。有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弘景曰。麻黄疗伤 寒解肌第一药。时珍曰。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 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思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 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夫风伤卫。
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 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 气。其症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症。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
而肺气 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汗后无大 热 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书夏至加石膏知母者。是泄肺火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 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故 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泄东所以补西 也。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下后微喘者。加浓朴杏仁以利肺气也。汗后脉沉迟 者。加人参以益肺气也。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泄肺热也。皆是脾肺之药。是则桂枝虽太 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此千古未发之秘旨。愚因表而出之。又少阴病发热脉 沉。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补中 有 发也。)是以风寒郁肺而见咳逆上气痰哮气喘。则并载其能治。但用此之法。则在佐使之间 。或兼气药以助力。(人参)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营药以助液。(当归)可得营中之汗。或兼 温 药以助阳。(附子)可除寒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黄芩石膏知母)可解炎热之瘟邪。
此 实伤寒阴疟第一要药。至或有载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盖因过用则汗多亡阳。自汗表虚 则耗人元气。(张仲景曰。阳盛阴虚者。不可发汗。尺脉迟者。不可发汗。咽燥喉干者。不 可发汗。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下利虽有表症。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衄 血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少阴病脉沉细数。不可发汗。少阴病但厥无 汗。不可发汗。脉动数微弱。不可发汗。脉沉迟不可发汗。汗家不可发汗。腹中上下左右有 动气。不可发汗。)夏月阳气外泄。不宜再发以夺元气耳!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