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38页

>上编\卷三散剂<篇名>驱风内容:(隰草)入肝驱风散热明目 决明子(专入肝)。气禀清阳。味咸苦甘。微寒无毒。能入肝经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 收。眼 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 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但此服之太过 。搜风至甚。反招风害。故必合以蒺藜甘菊枸杞生地女贞实槐实谷精草。相为补助。则功更 胜。谓之决明。即是此意。状如马蹄。俗呼马蹄决明。捣碎用。恶大麻仁。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驱风内容:(毒草)祛恶风顽痰顽毒 草乌头(专入肝。兼入脾)。辛苦大热。按书论此。惟长洲张璐辨之明晰。言此与射罔。
乃至 毒之物。(草乌系野所生。状类川乌。亦名乌啄。姜汁炒。或豆腐煮。熬膏名射罔。敷箭。
兽见血立死。)非若川乌头附子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此药止能搜风胜湿。开顽 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本经治恶风洗汗出。但能去恶风。而不能回阳散寒可知。昔人 病风癣。服草乌头木鳖子药过多。甫入腹。遂麻痹不救。乌附五种。主治攸分。附子大壮元 阳。虽偏下焦。而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天雄峻温不减于附。而无顷刻回阳之功。川乌专搜 风湿痛痹。却少温经之力。侧子善行四末。不入脏腑。草乌悍烈。仅堪外治。此乌附之同类 异性者。至于乌啄。禀气不纯。服食远之可也!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驱风内容:(毒草)治关节风湿痹痛 茵芋(专入肝肾)。本属毒物。味辛而苦。气温有毒。据书所述。治症多是风湿为用。
如治风 痫。则有茵芋丸。治风痹。则有茵芋酒。治产后风。则有茵芋膏。凡风湿痹症。多用茵芋。
与石南莽草同为一类。(莽草辛温有毒。能治头风痈肿。乳痈疝瘕。其叶煎汤热含。能治牙 虫喉痹。)若云能疗虚羸寒热。恐莫及耳。(因虚当兼补虚。)出彭城海盐。茎赤。叶如石榴 而短浓者佳。取茎叶阴干。炙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驱风内容:(香木)入卫表以除风邪 桂枝(专入肌表。兼入心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故入心。)有 升无 降。故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且能横行于臂。调和营卫。治痛风胁风。(痛风 其在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症。金匮谓之历节。后世又更其名曰白虎历节。且有别名曰 箭风箭袋。然总谓之行痹。其症则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瘀因虚之异。须用桂枝以为向导。
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止烦出汗。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 药。(时珍曰。麻黄遍彻皮毛。桂枝透达营卫。)故书皆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然其汗之能 发。止是因其卫实营虚。阴被阳凑。故用桂枝以调其营。营调则卫气自和。而风邪莫容。
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以发其汗也。其汗之能收。止因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
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其用桂枝汤为治。取其内有芍药入营以收阴。外 有桂枝入卫以除邪。则汗自克见止。非云桂枝能闭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发汗止汗是何意义 。徒以顺口虚喝。其失远矣!(经曰。脉浮紧发热无汗者。不可与。脉紧为伤寒。与之则表 益实。而汗愈难出矣。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周扬俊曰。
风既伤卫。则卫气疏。不能内护于营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药以桂枝和营散 邪。以芍药护营固里。则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为里患矣!然后知和营则外邪出。外邪出则 卫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药而汗自止矣。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发汗。
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二义相通否 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用桂枝发其汗。此 则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 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驱风内容:(香木)散肺中风热 辛夷(专入肺)。辛温气浮。功专入肺解散风热。缘人鼻气通天。肺窍开鼻。鼻主肺。
风热移 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塞。经曰。脑渗为涕。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泉 不已。故曰鼻渊。(鼻渊不尽外感。在长洲张璐指为阳明伏火。会稽景岳指为督火发。海盐 楚瞻指为肾经亏损。要在相症施治。)并头痛面 。目眩齿痛。九窍不利。皆是风热上攻。
是宜用此芳香上窜头目。兼逐阳分风邪。则诸症自愈。但辛香走窜。血虚火炽。及偶感风寒 不闻香臭者。其并禁焉。(时珍曰。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 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 。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