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45页

致生变。不可不慎。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吐散内容:(毒草)吐心下疟痰积饮 常山(专入心下。)辛苦而寒。有毒。功专引吐行水。为除疟疾老痰积饮要药。盖疟无 不挟痰 挟热以成。然亦有风痰寒热食气之分。(风痰宜于星乌。寒痰宜于姜附。热痰宜于贝母。食 痰宜于楂曲。气痰宜于乌药。痰在膈上经络。非吐不解。痰在四肢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 达。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除。痰在骨节眼黑步艰。非萆 苦参不祛。痰在手臂肩背酸痛。
非导痰加姜黄木香桂枝不和。痰在肠胃实结。非用下药不愈。)治须分其阴阳虚实表里以定 。如疟果因伤寒寒热。及时气温疫。而致黄涎聚于胸中。心下牢固不解。则当用此引吐。然 亦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而用之。其用又当审其所见部位。及药佐使以治。如常山 得 甘草则吐。水在上焦者宜之。得乌梅山甲则入肝。水在胁下者宜之。得大黄则利水。邪热交 结而成内实者宜之。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 榔则入脾。然此阴毒之草。其性悍暴。虽有破瘴逐饮之能。而亦终损真气。所以仲景治疟方 中。从无及此。(经曰。太阴在泉。湿胜所淫。民病积饮。又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甚 则饮发。盖饮有五。流于肺为支饮。于肝为悬饮。于心为伏饮。于经络为溢饮。于肠胃为痰 饮。)而夏伤于暑。秋必瘅疟。及疟在三阴。元气虚寒人。则常山等药皆为戈戟。或问吐药 甚多。何以疟疾必用常山蜀漆?盖以常山性兼逐疫。疟疾本于湿疫。故于常山蜀漆则宜。犹 之瓜蒂乌附尖莱菔子藜芦皆为吐剂。而瓜蒂则止宜于热痰。乌尖附则止宜于湿痰。莱菔子则 止宜于气痰。藜芦则止宜于风痰也。酒浸炒用。根即蜀漆。功用略同。但苗性轻扬。其于上 焦邪结。治之更宜。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吐散内容:(毒草)吐风痰在膈 居。盖缘苦虽属降。而亦 善涌。
藜芦辛少苦多。故能入口即吐。是以风痰膈结。而见咳逆上气者。当用是药以投。使其膈部 之邪。悉从上出也。但此宜作散剂以投。(散可达上。)切勿汤药以服。(儒门事亲云。一妇 病风痫。初一二年一作。后渐日作。甚至一日数作。求死而已。值岁大饥。采百草食。见野 草若葱。采蒸饱食。觉不安。吐胶涎数日。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后遂轻健如常人 。以所食是葱访人。乃憨葱苗。即藜芦是已。时珍曰。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七十。中风不 省。牙关紧闭。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
少顷噫气。遂吐痰而苏。药勿瞑眩。厥疾勿瘳。诚然。)至于肠 泄痢如何。书载克治亦是 因吐除其实积。积去而利与 亦可止矣!吐虽等于常山瓜蒂乌附尖莱菔子。但常山则吐疟 痰。瓜蒂则吐热痰。乌附尖则吐湿痰。(亦吐风痰。)此则专吐风痰者也。况此气善通顶。治 喉痹及鼻中息肉。为末吹效。然亦并非得已。即有中蛊等毒。及或老痰积块。止可借其宣泄 。切勿沾口以自损其津液耳。取根去头用。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诸参。恶大黄。畏葱白。
(服葱汤。吐即止。)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吐散内容:(蔓草)木鳖子引吐热毒从痰外出。番木鳖引吐热涎逆流而上 木鳖(专入外科外治)。本有二种。一名土鳖。有壳。一名番木鳖。无壳。木鳖味苦居 多。甘 辛略带。诸书皆言性温。以其味辛者故耳。究之性属大寒。狗食即毙。人若误用。中寒口噤 。多 致不救。常有因病错用而毙者矣!故其功用多从外治。如肿毒乳痈痔漏肿痛喉痹。用此醋漱 于喉间。引痰吐出。以解热毒。不可咽下。或同朱砂艾叶卷筒。熏疥杀蛊最效。或用麻油熬 擦癣亦可。总不可入汤剂。以致寒毒内攻耳。番鳖(即马钱子)功与木鳖大同。而寒烈之性 尤 甚。所治热病喉痹。亦止可同山豆根青木香磨汁内含。使其痰涎引吐。逆流而上。不可咽下 。斑疮入眼。可用番木鳖半个。轻粉冰片麝香为末。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日吹二次即 住。狗性大热。用此大寒内激。使之相反。立见毙耳。止入外科治疗。用时除油。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吐散内容:(香木)
胡桐泪(专入胃。兼入肾)。苦咸大寒。专治咽喉热痛。齿 风疳。瘰 结核。缘此热 盛于内 。上攻口齿。发为诸病。非不用此味苦。则虫莫制。用此味咸。则坚莫除。用此大寒。则热 莫解。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可知大热大毒。必用大苦大 寒以为引吐。方能以除。(颂曰。古方稀用。今治口齿家。为最要之物。)正俗所云有病病当 之者是耳。但此不宜多服。恐其引吐不休。结如小石片者佳。(时珍曰。石泪入地受卤气。
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木泪状如膏油。(系树脂流出者。)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吐散内容:( )吐热痰在膈 甜瓜蒂(专入脾肺胃)。即俗名苦丁香是也。味苦气寒。有毒。盖此气味纯阴。功专涌 泄。
凡因热痰聚膈。而见面目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