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51页

为五湿。在肾为唾。在 肝为泪。在心为汗。在肺为涕。在脾为痰。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泄痰之标。不能泄 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声。无形则润。有声则燥。所以为疏脾湿而润肾燥之 剂也。)胃为痰气壅塞。则胃不和之极。半夏既能温脾以除痰。又合生姜暖胃以除呕。若合 柴苓以治少阳寒热往来。则胃更见和谐。故云能以和胃也。(王好古曰。俗以半夏为肺药。
非也。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故柴胡汤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苓主 寒热往来。是又为足少阳药也。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按有声无痰曰咳。盖伤于肺气。有痰无声曰嗽。盖动于脾湿也。有声有痰曰咳嗽。或因火因 风因寒因湿因虚劳因食积。宜分症论治。大法治嗽当以治痰为先。而治痰又以顺气为主。宜 以半夏燥其湿。枳壳橘红利其气。肺虚加温敛之药。肺热加凉泻之剂。)他如气逆能下。(痰 除而气自下。)郁结能开。(痰除而郁与结亦开。)暴死。以末吹鼻能救。(如缢死溺死压死魇 死产死之类。)不眠。以半夏汤通其阴阳得卧。(素问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能和胃气而 通阴阳。灵枢曰。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 至。又有咳嗽不得眠者。左不得眠属肝胀。右不得眠属肺胀。宜清肺。)胸胀。合栝蒌等药 名小陷胸汤以除。少阴咽痛生疮。语声不出。合鸡子苦酒名苦酒汤以服。(仲景用此以治少 阴咽痛。)亦何莫非半夏之妙用。而为开窍利湿之药。(合陈皮茯苓甘草名二陈汤。为治痰之 总剂。寒积佐以干姜芥子。积热佐以黄芩栝蒌。湿痰佐以苍术茯苓。风痰佐以南星前胡。痞 痰佐以枳实白术。更看痰所在加导引药。惟燥痰非半夏所能司也已。)但阴虚火盛。热结胎 滑痰涌等症。则非所宜。不可不慎。(赵继宗曰。二陈治痰。世医执之。内有半夏。其性燥 烈。若风湿食诸痰则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按古半夏有二禁。
汗家渴家忌之。然亦间有用者。)圆白而大陈久者良。浸七日。逐日换水。沥去涎。同皂荚 白矾姜煮熟。(半夏畏姜。偏用姜以制其毒。)或七日夜。用净水淘浸。(以除其涎。)再用皂 荚水浸七日夜。(同皂荚可治风痰。)又用灰水淘浸七日夜。(可治脾胃痰。)又用白矾水淘浸 七日夜。(可治清水痰。)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可治寒痰。)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
(可解其毒及调制药之性。)洗净 焙干用。柴胡射干为使。畏生姜秦皮龟甲雄黄。忌羊血海藻饴糖。(以甘腻凝滞故忌。)恶皂 荚。反乌头。(乌头辛燥悍烈。故反。)其用姜汁浸造。名生姜曲。矾水煮造。(兼姜糊入)
名 矾曲。同皂角煮造。(炼膏)名皂角曲。同白芥子等分煮造。(有竹沥三分之)名竹沥曲。同 麻 油浸造。炒干为末造成。名麻油曲。同黄牛胆与蜜造。名牛胆曲。同香附苍术抚芎和半熬膏 造。名开郁曲。同芒硝(十分之三)煮与大黄煎膏造。名硝黄曲。同海粉雄黄(各十分之五)
炼 蜜造。名海粉曲。同生黄牛肉熬膏。名霞天曲。并照造曲法草 七日。待生黄衣。悬干挂风 处。至用曲治之症。则随制药能治病症之性以为治焉。(如生姜治寒痰。皂角治风痰。白矾 治湿痰。牛肉治沉 痼痰之类。)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温散内容:(香草)通气爽滞辟山岚瘴毒 烟草(专入表与胃)。下咽即能醉人。且或醉倒而复苏。其性力之猛。殆非他物所能比 类者矣 。景岳云。吸其味。则辛而鲜甘。审其气。则温而且热。凡书所述烟草。皆言在表则能散阴 助阳。如山巅恶毒瘴湿。而致腠理闭密。筋骨痹痛。服此可以见效。(因散故)在里则能开 胃 和中。凡因风寒食滞。而致霍乱呕吐。宿食难消。膨胀郁结。下陷后坠。服此亦克有功。(
因性温性热故。)且其气一入人口。不比常度。顷刻而周一身。令人通体俱快。(气窜善走。
)醒能使人醉。醉能使人醒。饥能使人饱。饱能使人饥。以之代酒代茗。终身不厌。卒不能 以妨人。其故何耶?盖缘烟性猛。人不能胜。故下咽即醉。醉因气耗。(辛散气。)理固然也 。然烟气易散。而人气随服。阳性留中。旋亦生气。虽散仍补。此惟阴滞者用之如神。(阴 脏可用。)若阳盛气越。多燥多火。(阳脏不可用。)及气虚气短多汗者。皆不宜用。闽产者 佳。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温散内容:(山草)行心肝血中气滞气中血滞 延胡索(专入心肝)。气味辛温。无毒。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经。能行血中气滞。气中 血滞。
故凡月水不调。(月水或先或后。多因血气凝滞。)心腹卒痛。小腹胀痛。胎产不下。筋缩疝 瘕 。产后血冲血晕。跌仆损伤。不论是血是气。积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达。(诸症皆属气血 凝滞。)以其性温。则于气血能行能畅。味辛。则于气血能润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诸痛。
往往独行功多。(方勺泊宅编云。一人病遍体作痛。殆不可忍。都下医或云中风中湿香港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