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用不减大戟。故仲景牡蛎泽泻汤用之。海藻海带昆布气味相同。力专泄热散结软坚。故瘰 瘕疝隧道闭塞。其必用之。蝼蛄性急而奇。故能消水拔毒。田螺性禀至阴。故能利水以消胀 。续随子有下气之速。凡积聚胀满诸滞。服之立皆有效。紫贝有利水道通瘀之能。故于水肿 蛊毒目翳。用之自属有功。至于瞿麦泻心。石苇清肺。虽非利水最峻。然体虚气弱。用亦增 害。未可视为利水浅剂。而不审实以为用也。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水内容:(毒草)大泻脏腑水湿 大戟(专入肺肾。旁行经络。)气味苦寒。性秉纯阳。峻利居首。上泻肺气。下泄肾水。
兼因 味辛。旁行经脉。无处不到。浸水色绿。又入肝胆。故书皆载能治十二水毒。蛊结腹满急痛 等症。(好古曰。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李时珍云。凡痰涎为物。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癫痫。入于肺则窍塞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 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 手足牵引隐痛。三因并以控涎丹主之。盖有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 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要必实症实热实脉。方可以用。(非实莫用。)否则泻肺伤肾。害 人不浅。(李时珍曰。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百祥独泻腑。正实则泻其子也。肾邪实而泻 其 肝也。洁古老人治痘变黑归肾症。用宣风散代百祥膏。亦是泻子之意。盖毒胜火炽则水益涸 。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青黑干陷之症。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 脾也。)若中其毒者。惟菖蒲可解。杭产色紫者良。北产色白者不堪入药。水浆煮。去骨用 。得大枣则不损脾。畏菖蒲。反甘草。苗名泽漆。亦行水道。主治略同。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水内容:(毒草)大通里外水道 芫花(专入脾肺肾)。味辛而苦。气温有毒。亦反甘草。主治颇与大戟甘遂。皆能达水 饮窠囊 隐僻之处。然此味苦而辛。苦则内泄。辛则外搜。故凡水隐痰癖。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 。咳嗽胀疟。里外水闭。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紧。无不立应。(饮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伏饮之异。李时珍云。夫饮有五。皆出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流于胸则为支 饮。令人喘咳寒热。吐沫背寒。流于肺则为悬饮。令人咳唾痛引缺盆两胁。流于心下则为伏 饮。令人胸满呕吐寒热眩晕。流于肠胃则为痰饮。令人腹鸣吐水。胸胁支满。或作泄泻。忽 肥忽瘦。流于经络则为溢饮。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气跗踵。又水有风水皮水正水黄汗之别 。如水积胞中坚满如石。则为石水。汗如柏汁炙黄。名曰黄汗。久而不愈。则为痈脓。又水 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不似甘遂苦寒。止泄 经隧水湿。大戟苦寒。止泄脏腑水湿。荛花与此气味虽属相同。而性较此多寒之有异耳!此 虽取效甚捷。误用多致夭折。不可不慎。根名蜀桑。止可敷疮毒鱼。及捣汁浸线。系落痔疮 。他不宜用。叶似柳。花紫碧色。叶生花落。陈久者良。醋煮过。水浸暴用。反甘草。(叶 可擦肤赤肿作伤。)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水内容:(毒草)大泻里结水湿 芫花叶尖如柳。花紫似荆。
荛花苗 茎无刺。花细色黄。至其性味芫花辛苦而温。此则辛苦而寒。若论主治则芫花辛温。多有达 表行水之力。此则气寒。多有入里走泄之效。故书载能治利。(宗 曰。张仲景伤寒论以荛 花治利者。取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今用之当斟酌。不可过使。恐不及也。须 有是症乃用之。)然要皆属破结逐水之品。未可分途而别视也。但药肆混收。亦可见效。以 其主治差同故耳。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水内容:(毒草)大泻经隧水湿 甘遂(专入脾胃肺肾膀胱)。皮赤。肉白味苦。气寒有毒。其性纯阴。故书皆载能于肾 经。及 或 隧道水气所结之处奔涌直决。使之尽从谷道而出。为下水湿第一要药。(元素曰。水结胸 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喻嘉言曰。胃为水谷之海。
五脏六腑之源。脾不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 不能司胃之关。时其蓄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水肿有风水皮水正水石 水黄汗五种。水郁于心。则心烦气短。卧不克安。水郁于肺。则虚满喘咳。水郁于肝。则胁 下痞满痛引少腹。水郁于脾。则四肢烦 体重不能衣。水郁于肾。则腹痛引背央央。腰髀痛 楚。水肿与气肿不同。水肿其色明润。其皮光薄。其肿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肿有 分界。气则色苍黄。其皮不薄。其肿暴起。肿无分界。其胀或连胸胁。其痛或及脏腑。或倏 如浮肿。或肿自上及下。或通身尽肿。按则随起。但仲景所论水肿。多以外邪为主。而内伤 兼及。究之水为至阴。其本在肾。肾气既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使不温肾补脾。但以行气 利水。终非引水归肾之理。犹之土在雨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