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2页

祖高皇帝首设医院,重设医学,
沛仁心仁术于九有之中;世宗肃皇帝既刻《医方选要》,又刻《卫生易简》,蔼仁政仁声于率 土之远。伏愿皇帝陛下体道守成,遵祖继志;当离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权。留情民瘼,再 修司命之书;特诏良臣,着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书当与日月争光;寿国以寿万民,
臣不与草木同朽。臣不胜冀望屏营之至。臣建元为此一得之愚,上干九重之览,或准行礼部 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医院重修,父子衔恩,存殁均戴。臣无任瞻天仰圣之至。
\x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 日进呈,十八日奉圣旨∶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
<目录><篇名>《本草纲目》凡例内容:一、《神农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药一倍,随品附 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虽存,旧额淆混,义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 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三品书名,俱注各药之下,一览可知,免寻索也。
一、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 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
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 、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一、药有数名,今古不同。但标正名为纲,余皆附于释名之下,正始也。仍注各本草名 目,纪原也。
一、唐、宋增入药品,或一物再出、三出,或二物、三物混注,今俱考正,分别归并,
但标其纲,而附列其目。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标粱为纲,而 赤、黄粱米皆列为目之类。
一、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产、形状、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误,
辨其可疑,正其谬误也;次以修治,谨炮炙也;次以气味,明性也;次以主治,录功也;次 以发明,疏义也;次以附方,着用也;或欲去方,是有体无用矣(旧本附方二千九百三十五,
今增八千一百六十一)。
一、唐、宋以朱墨圈盖分别古今,经久讹谬。今既板刻,但直书诸家本草名目于药名、
主治之下,便览也。
一、诸家本草,重复者删去,疑误者辨正,采其精粹,各以人名,书于诸款之下,不没 其实,且是非有归也。
一、诸物有相类而无功用宜参考者,或有功用而人卒未识者,俱附录之。无可附者,附 于各部之末。盖有隐于古而显于今者,如莎根即香附子,陶氏不识而今则盛行;辟虺雷,昔 人罕言而今充方物之类,虽冷僻,不可遗也。
一、唐、宋本所无,金、元、我明诸医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种。时珍续补三百七十四 种。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裨《尔雅》、《诗疏》之缺。
一、旧本序例重繁,今止取神农为正,而旁采《别录》诸家附于下,益以张、李诸家 用药之例。
一、古本百病主治药,略而不切。王氏《集要》、祝氏《证治》,亦约而不纯。今分病原 列之,以便施用,虽繁不紊也。
一、神农旧目及宋本总目,附于例后,存古也。
<目录>序例上<篇名>历代诸家本草内容:《神农本草经》 掌禹锡曰∶旧说《本草经》三卷,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 艺文志》亦无录焉。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
《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唐李世 等以梁《七录》
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又疑所载郡县有后汉地名,似张机、华佗辈所为,皆不然 也。按《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盖上世未着文本,
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华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 由是见于经录也。
寇宗 曰∶《汉书》虽言本草,不能断自何代而作。《世本》、《淮南子》虽言神农尝百草 以和药,亦无本草之名。惟帝王世纪云∶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 众疾。乃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始。盖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 人疾病之所宜。后世贤智之士,从而和之,又增其品焉。韩保升曰∶药有玉石、草、木、虫、
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名医别录》 李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
梁陶弘景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三百六十五种,谓之《名医别录》。凡七卷,首叙药性 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虫兽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有 名未用三品。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进上梁武帝。弘景,字通明,宋末为诸王侍读,
归隐勾曲山,号华阳隐居,武帝每咨访之,年八十五卒,谥贞白先生。其书颇有裨补,亦多 谬误。
弘景自序曰∶隐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