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340页

曰∶《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 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垂 ,如孝子衰 衣之状,故又从 苔乃笠名,贱夫所须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
按《江表传》云∶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即此。其叶似三棱及巴戟,而生下湿地,故有 水三棱、水巴戟之名。俗人呼为雷公头。《金光明经》谓之月萃哆。《记事珠》谓之抱灵居士。
【集解】《别录》曰∶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复用,古人为诗多用之,而无识者。乃有鼠蓑,疗体异此。
恭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所在有之,茎叶都似三棱,合和香用之。
颂曰∶今处处有之。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谨按∶唐玄宗《天宝单方图》,载水 香棱功状与此相类。云水香棱原生博平郡池泽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 及淮南下湿地即有,名水莎。陇西谓之地 根。蜀郡名续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
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采苗及花与根疗病。
宗 曰∶香附子今人多用。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 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
时珍曰∶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 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 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曝干货之。此乃近时日用要药,而陶氏不识,诸注 亦略,乃知古今药物兴废不同。如此则本草诸药,亦不可以今之不识,便废弃不收,安知异 时不为要药如香附者乎?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阴干,于石臼中捣之,切忌铁器。
时珍曰∶凡采得连苗曝干,以火燎去苗及毛。用时以水洗净,石上磨去皮,用童子小便 浸透,洗晒捣用。或生或炒,或以酒醋盐水浸,诸法各从本方,详见于下。又稻草煮之,味 不苦。
【气味】甘,微寒,无毒。宗 曰∶苦。颂曰∶《天宝单方》云∶辛,微寒,无毒,性 涩。
元素曰∶甘、苦,微寒,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血中之气药也。
时珍曰∶辛、微苦、甘,平。足厥阴、手少阳药也。能兼行十二经,入脉气分。得童子 小便、醋、芎 、苍术良。
【主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别录》)。治心中客热,膀胱 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苏颂)。治一切气,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 气(李杲)。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 肿腹胀,香港脚,止 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 病(时珍)。
\x苗及花\x 【主治】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
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等证。并收苗花二十余斤锉细,以水二石五斗,煮一石五斗,
斛中浸浴,令汗出五、六度,其瘙痒即止。四时常用,瘾疹风永除(《天宝单方图》)。煎饮 散气郁,利胸膈,降痰热(时珍)。
【发明】好古曰∶香附治膀胱两胁气妨,心忪少气,是能益气,乃血中之气药也。本草 不言治崩漏,而方中用治崩漏,是能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瘀血,是推陈也。正如巴豆治 大便不通而又止泄泻同意。又云∶香附阳中之阴,血中之气药,凡气郁血气必用之。炒黑能 止血治崩漏,此妇人之仙药也。多服亦能走气。
震亨曰∶香附须用童子小便浸过,能总解诸郁,凡血气必用之药,引至气分而生血,
此正阴生阳长之义。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天之 所以为天者,健而有常也。健运不息,所以生生无穷,即此理尔。今即香中亦用之。
时珍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足厥 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
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 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
,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 、苍术 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
得浓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 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飞霞子韩 云∶香附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 云益气。而俗有耗气之说,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矣。盖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
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日固。大凡病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