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川乌头、五灵脂各四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盐汤下。忌茶。(《普济方》)
男妇气痛,不拘久近∶威灵仙五两,生韭根二钱半,乌药五分。好酒一盏,鸡子一个,灰火 煨一宿,五更视鸡子壳软为度。去渣温服,以干物压之,侧睡向块边。渣再煎,次日服,觉 块刺痛,是其验也。(《摘玄方》)
噎塞膈气∶威灵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之。
吐出宿痰,愈。(唐瑶《经验方》)
停痰宿饮,喘咳呕逆,全不入食∶威灵仙(焙)、半夏(姜汁浸焙)。为末,用皂角水熬 膏,丸绿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汤下,一日三服,一月为验。忌茶、面。
腹中痞积∶威灵仙、楮桃儿各一两,为末。每温酒服三钱。名化铁丸。(《普济》)
大肠冷积∶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时,生姜汤下十丸至二十丸。(《经验良方》)
肠风泻血久者∶威灵仙、鸡冠花各二两。米醋二升,煮干,炒为末,以鸡子白和作小饼,
炙干再研。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日二服。(《圣济》)
痔疮肿痛∶威灵仙三两,水一斗,煎汤。先熏后洗,冷再温之。(《外科精义》)
诸骨哽咽∶威灵仙一两二钱,砂仁一两,沙糖一盏,水二钟,煎一钟。温服。《乾坤生 意》∶ 用威灵仙米醋浸二日,晒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丸,半茶半汤下。如欲吐,以铜 青末半匙,入油一、二点,茶服,探吐。《圣 煎服,即软如绵吞下也,甚效。
飞丝缠阴,肿痛欲断∶以威灵仙捣汁,浸洗。一人病此得效。(李楼《怪证方》)
痘疮黑陷∶铁脚威灵仙(炒研)一钱,脑子一分。温水调服,取下疮痂为效。意同百祥 丸。(《儒门事亲》)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篇名>茜草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苗根。
【释名】 (音茜)、茅 (音搜)、茹 (音如闾)、地血(《别录》)、染绯草(《蜀本》)、
血见愁(《土宿》)、风车草(《土宿》)、过山龙(《补遗》)、牛蔓。
《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又以此也。陆玑云∶齐人谓之茜,徐人 谓之牛蔓。又草之盛者为 ,牵引为茹,连覆为 ,则 所化之说,恐亦俗传耳。《土宿真君本草》云∶四补草,其根茜草也。一名西天王草,一名 四 藏器曰∶有名未用,苗根,即茜根也。茜、苗二字相似,传写之误尔。宜并之。
【集解】《别录》曰∶茜根生乔山川谷。二月、三月采根曝干。
又曰∶苗根生山阴谷中。蔓草木上。茎有刺,实如椒。
弘景曰∶此即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西多。《诗》云茹 在阪者是也。
保升曰∶染绯草,叶似枣叶,头尖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木上。
根紫赤色,所在皆有,八月采。
颂曰∶今圃人亦作畦种莳。故《史记》云∶千亩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言其利浓也。
时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 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
\x根\x 【修治】 曰∶凡使,用铜刀于槐砧上锉,日干,勿犯铅铁器。勿用赤柳草根,真相似,
只是味酸涩。误服令人患内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瓦斯散。
【气味】苦,寒,无毒。权曰∶甘。大明曰∶酸。入药炒用。震亨曰∶热。
元素曰∶微酸、咸,温。阴中之阴。
《别录》曰∶苗根∶咸,平,无毒。
之才曰∶畏鼠姑。汁,制雄黄。
【主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本经》)。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 跌蛊毒。
久服益精气,轻身。可 血泻血(甄权)。
脓。
酒煎服(大明)。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时珍)。
【发明】藏器曰∶茜草主蛊毒,煮汁服。《周礼》∶庶氏掌除蛊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者,
荷与茜也,主蛊为最。
震亨曰∶俗人治痛风,用草药取速效。如石丝为君,过山龙等佐之。皆性热而燥,不能 养阴,却能燥湿病之浅者。湿痰得燥而开,瘀血得热而行,故亦暂效。若病深而血少者,则 愈劫愈虚而病愈深矣。
时珍曰∶茜根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咸。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
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
甚效。《名医别录》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日华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凭。
【附方】旧三,新八。
吐血不定∶茜根一两,捣末。每服二钱,水煎冷服。亦可水和二钱服。(周应《简要济 众方》)
吐血燥渴及解毒∶用茜根、雄黑豆(去皮)、甘草(炙)等分。为末,井水丸弹子大。
每温水化 鼻血不止∶茜根、艾叶各一两,乌梅肉二钱半。为末,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