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510页

梦想虚惊,耳鸣目泪,腰胯沉重,百节酸疼,项筋紧急,背胛劳倦,阴 汗盗汗,及妇人子宫久冷,月水不调,或多或少,赤白带下,并宜服之∶用紫金藤十六两、
巴戟天(去心)三两,吴茱萸、高良姜、肉桂、青盐各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温酒 下二十丸,日三服。(《和剂方》)
死胎不下∶紫金藤、葵根各七钱,土牛膝三两,土当归四钱,肉桂二钱,麝香三分。为 末,米糊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乳香汤下,极验。(葛静观方)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篇名>南藤内容:(宋《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有名未用《别录》丁公寄、《图经》石南藤。
【释名】石南藤(《图经》)、丁公藤(《开宝》)、丁公寄(《别录》)、丁父(《别录》)
、风藤。
志曰∶生依南树,故号南藤。
藏器曰∶丁公寄,即丁公藤也。始因丁公用有效,因以得名。
【集解】《别录》曰∶丁公寄生石间,蔓延木上。叶细,大枝赤茎,母大如碛黄 有汁。七月七日采。
颂曰∶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泉州、荣州有之。生依南木,茎如马鞭,有 节紫褐色,叶如杏叶而尖。采无时。又曰∶天台石南藤,四时不凋。土人采叶,治腰痛。
时珍曰∶今江南、湖南诸大山有之。细藤圆腻,紫绿色,一节一叶。叶深绿色,似杏叶 而微短浓。其茎贴树处,有小紫瘤疣,中有小孔。四时不凋,茎叶皆臭而极辣。白花蛇食其 叶。
【气味】辛,温,无毒。《别录》曰∶甘。
【主治】金疮痛。延年(《别录》)。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 冷气,排风邪。煮汁服,冬月浸酒服(藏器)。煮汁服,治上气咳嗽(时珍)。
【发明】志曰∶按∶《南史》云∶解叔谦,雁门人。母有疾,夜祷,闻空中语云∶得丁 公藤治之即瘥。访医及本草皆无此药。至宜都山中,见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疗风。乃拜 泣求。翁并示以渍酒法。受毕,失翁所在。母服之遂愈也。
时珍曰∶近俗医治诸风,以南藤和诸药熬膏市之,号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叶,故治诸 风尤捷。
【附录】烈节(宋《图经》)
颂曰∶生荣州,多在林箐中。春生蔓苗,茎叶俱似丁公藤,而纤细无花实。九月采茎,
晒干。味辛,温,无毒。主肢节风冷,筋脉急痛。作汤浴之佳 时珍曰∶杨 《家藏经验方》有烈节酒,治历节风痛。用烈节、松节、牛膝、熟地黄、
当归各一两。为粗末,绢袋盛之,以无灰酒二百盏,浸三日。每用一盏,入生酒一盏,温服 。表弟武东叔,年二十余,患此痛不可忍。涪城马东之,以此治之而安。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篇名>清风藤内容:(宋《图经》)
【释名】青藤(《纲目》)、寻风藤(《纲目》)。
【集解】颂曰∶生台州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青。土人采茎用。
【气味】缺 【主治】风疾(苏颂)。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时 珍)。
【附方】新二。
风湿痹痛∶青藤根三两,防己一两, 咀。入酒一瓶煮饮。(《普济方》)
一切诸风∶青藤膏∶用青藤,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内,微 火 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器内。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 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急以梳梳之。要痒止,即饮冷水一口便解,风病皆愈也 。避风数日良。(《集简方》)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篇名>百棱藤内容:(宋《图经》)
【释名】百灵藤(《纲目》)
【集解】颂曰∶生台州山中。春生苗蔓,延木上,无花叶。冬采皮入药,土人用。
【气味】缺 【主治】盗汗(苏颂)。治一切风痛风疮。以五斤锉,水三斗,煮汁五升,熬膏。每酒 服 【附方】新三。
头风脑痛∶百灵藤十斤,水一石,煎汁三斗,入糯米三斗作饭。候冷,拌神曲炒末九两,
同入瓮中,如常酿酒。经三、五日,看沫尽,更炊一斗糯米饭冷投之,待熟澄清。每温饮一 小盏,服后浑身汗出为效。(《圣惠方》)
一切风痹,不拘久近∶百灵藤五斤,水三斗,煎一斗,滤汁再煎至三升,入牛膝、附子、
仙灵脾、赤箭、何首乌、乳香、鹿角胶各二两,为末,同煎,别入白蜜五合,熬如饧状,瓷 瓶收之。每服一匙,温酒下,一日二服。忌毒物、滑物。(《圣惠方》)
大风疮疾∶百灵藤四两。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入粳米四合煮粥。于密室中浴毕乃食,
暧卧取汗。汗后,皮肤起如麸片。每隔日一作,五、六十日后渐愈,毛发即生。(《圣惠方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篇名>省藤内容:(《拾遗》)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赤藤(《纲目》)、红藤(《纲目》)
【集解】藏器曰∶生南地深山。皮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