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528页

于痛处腮上。《杨氏家藏方》∶用镜面草半握,入麻油二点,盐半捻, 碎。左疼 右耳,右疼塞左耳。以薄泥饼贴耳门闭其气,仍仄卧。泥耳一、二时,去泥取草放水中,看 有虫浮出,久者黑,次者褐,新者白。须于午前用之。徐克安一乳婢,苦此不能食,用之,
出数虫而安。
小儿头疮∶镜面草晒干为末,和轻粉、麻油敷之,立效。(《杨氏家藏方》)。
手指肿毒,又指恶疮,消毒止痛∶镜面草捣烂,敷之。(《寿域神方》)。
蛇缠恶疮∶镜面草,入盐杵烂,敷之妙。
解鼠莽毒∶镜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三、五次。以肉粥补之,不可迟。
(张杲《医说》)。
<目录>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篇名>酢浆草内容:(《唐本草》)
【校正】并入《图经》赤孙施。
【释名】酸浆(《图经》)、三叶酸(《纲目》)、三角酸(《纲目》)、酸母(《纲目》)、
醋母(苏恭)、酸箕(李当之)、鸠酸(苏恭)、雀儿酸(《纲目》)、雀林草(《纲目》)、小酸 茅 时珍曰∶此小草三叶酸也,其味如醋。与灯笼草之酸浆,名同物异。唐慎微《本草》以 此草之方收入彼下,误矣。闽人郑樵《通志》言∶福人谓之孙施。则苏颂《图经》∶赤孙施 生福州,叶如浮萍者,即此也。孙施亦酸箕之讹耳。今并为一。
【集解】恭曰∶酢浆生道旁阴湿处,丛生。茎头有三叶,叶如细萍。四月、五月采,
阴干。
保升曰∶叶似水萍,两叶并大叶同枝,黄花黑实。
颂曰∶南中下湿地及人家园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初生嫩时,小儿喜食之。南 人用揩 石器,令白如银。
时珍曰∶苗高一、二寸,丛生布地,极易繁衍。一枝三叶,一叶两片,至晚自合帖,整 整 矾、砒石。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杀诸小虫。恶疮 ,捣敷之。食之,解热渴(《唐本》)。主小便诸淋,赤白 带下。同地钱、地龙,治沙石淋。煎汤洗痔痛脱肛甚效。捣涂汤火蛇蝎伤(时珍)。赤孙施∶ 治妇人血结,用一搦洗,细研,暖酒服之(苏颂)。
【附方】旧二,新六。
小便血淋∶酸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之。俗名醋啾啾是也。(王 《百一选方》)。
诸淋赤痛∶三叶酸浆草洗,研取自然汁一合,酒一合和匀。空心温服,立通。(沈存中 《灵苑方》)。
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车前草一握,捣汁,入砂糖一钱,调服一盏。不通再服。(《摘 玄方》)。
赤白带下∶三叶酸草,阴干为末。空心温酒服三钱匕。(《千金方》)。
痔疮出血∶雀林草一大握,水二升,煮一升服。日三次,见效。(《外台秘要》)。
癣疮作痒∶雀儿草(即酸母草),擦之。数次愈。(《永类方》)
蛇虺螫伤∶酸草,捣敷。(崔氏方)。
牙齿肿痛∶酸浆草一把(洗净),川椒四十九粒(去目),同捣烂,绢片裹定如箸大,切 成 豆 【附录】酸草 《别录》有名未用曰∶主轻身延年。生名山醴泉上阴崖。茎有五叶青泽,
根赤黄。可以消玉。一名丑草。
弘景曰∶李当之云∶是今酸箕草,布地生者,处处有之。然恐非也。
\x三叶\x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辛。主寒热,蛇蜂螫人。生田中,茎小黑白,高三尺,根黑。
三月采,阴干。一名三石,一名当田,一名赴鱼。
<目录>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篇名>地锦内容:(宋《嘉 》)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地朕。
【释名】地朕(《吴普》)、地噤(《拾遗》)、夜光(《吴普》)、承夜(《吴普》)、草血 竭(《纲目》)、血见愁(《纲目》)、血风草(《纲目》)、马蚁草(《纲目》)、雀儿卧单(《
纲目》)、酱瓣草(《玉册》)、猢狲头草。
《别录》曰∶地朕,三月采之。
藏器曰∶地朕,一名地锦,一名地噤。蔓延着地,叶光净,露下有光。
时珍曰∶赤茎布地,故曰地锦。专治血病,故俗称为血竭、血见愁。马蚁、雀儿喜聚之,
故有马蚁、雀单之名。酱瓣、猢狲头,象花叶形也。
【集解】禹锡曰∶地锦草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茎叶细弱,蔓延于地。茎赤,叶 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开红花,结细实。取苗子用之。络石注有地锦,是藤蔓之类,与此 同名异物。
时珍曰∶田野寺院及阶砌间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茎黄花黑实,状如蒺藜之朵,
断茎有汁。方士秋月采,煮雌雄、丹砂、硫黄。
【气味】辛,平,无毒。《别录》曰∶地朕∶苦,平,无毒。
【主治】地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别录》)。地锦∶通流血脉,亦可治气(《嘉 》)。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时珍)。
【附方】旧一,新十一。
脏毒赤白∶地锦草洗,曝干为末。米饮服一钱,立止。(《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