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乌梅,则用得法矣。或同四君子药,尤不致闭胃妨食 而获奇功也。
【附方】新八。
热痢便血∶粟壳(醋炙)一两,陈皮半两,为末。每服三钱,乌梅汤下。(《普济方》)。
久痢不止∶罂粟壳(醋炙)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姜三片,煎八分,
温服。又方∶粟壳十两(去膜),分作三分,一分醋炒,一分蜜炒,一分生用。并为末,蜜 丸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集要》百中散∶用粟壳(蜜炙)、浓朴(姜制),各四两,
为细末 小儿下痢∶神仙救苦散∶治小儿赤白痢下,日夜百行不止。用罂粟壳半两(醋炒为末,
再以铜器炒过),槟榔半两(炒赤,研末),各收。每用等分,赤痢蜜汤服,白痢沙糖汤下。
忌口味。(《全幼心鉴》)。
水泄不止∶罂粟壳一枚(去蒂膜),乌梅肉、大枣肉各十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经验》)。
久嗽不止,谷气素壮人用之即效∶粟壳去筋,蜜炙为末。每服五分,蜜汤下。(危氏方)。
久咳虚嗽∶贾同知百劳散∶治咳嗽多年,自汗。用罂粟壳二两半(去蒂膜,醋炒取一两),
乌梅半两,焙为末。每服二钱,卧时白汤下。(《宣明方》)。
\x嫩苗\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作蔬食,除热润燥,开胃浓肠(时珍)。
<目录>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篇名>阿芙蓉内容:(《纲目》)
【释名】阿片。
时珍曰∶俗作鸦片,名义未详。或云∶阿,方音称我也。以其花色似芙蓉而得此名。
【集解】时珍曰∶阿芙蓉前代罕闻,近方有用者,云是罂粟花之津液也。罂粟结青苞时,
午后以大针刺其外面青皮,勿损里面硬皮,或三、五处,次早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
阴干用之。故今市者犹有苞片在内。王氏《医林集要》言是天方国种红罂粟花,不令水淹头,
七、八月花谢后,刺青皮取之者。案∶此花五月实枯,安得七、八月后尚有青皮?或方土不 同乎?
【气味】酸,涩,温,微毒。
【主治】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气(时珍)。
【发明】时珍曰∶俗人房中术用之。京师售一粒金丹,云通治百病,皆方伎家之术耳。
【附方】新四。
久痢∶阿芙蓉小豆许,空心温水化下,日一服。忌葱、蒜、浆水。若渴,饮蜜水解之。
(
赤白痢下∶鸦片、木香、黄连、白术各一分,研末,饭丸小豆大。壮者一分,老幼半分,
空心米饮下。忌酸物、生冷、油腻、茶、酒、面,无不止者。口渴,略饮米汤。一方∶罂粟 花未开时,外有两片青叶包之,花开即落,收取为末。每米饮服一钱,神效。赤痢用红花 者;白痢用白花者。
一粒金丹∶真阿芙蓉一分,粳米饭捣作三丸。每服一丸,未效再进一丸,不可多服。忌 醋,令人肠断。风瘫,热酒下;口目 邪,羌活汤下;百节痛,独活汤下。正头风,羌活汤 下。偏头风,川芎汤下。眩晕,防风汤下。阴毒,豆淋酒下。疟疾,桃、柳枝汤下。痰喘,
葶苈汤下。久嗽,干姜、阿胶汤下;劳嗽,款冬花汤下。吐泄,藿香汤下。赤痢,黄连汤下。
白痢,干姜汤下。禁口痢,白术汤下。诸气痛,木香酒下。热痛,栀子汤下。脐下痛,灯 汤下。小肠气,川楝子汤下。膀胱气,小茴香汤下。血气痛,乳香汤下。胁痛,热酒下。噎 食 (龚云林《医鉴》)。
<目录>谷部第二十四卷<篇名>谷之三内容:(菽豆类一十四种)
<目录>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篇名>大豆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禹锡曰∶原附大豆黄卷下,今分出。
【释名】 (俗作菽。时珍曰∶豆、 皆荚谷之总称也。篆文 ,象荚生附茎下垂之 形。豆象子在荚中之形。《广雅》云∶大豆,菽也。小豆, 也),角曰荚,叶曰藿,茎 曰萁。
【集解】《别录》曰∶大豆生太山平泽,九月采之。
颂曰∶今处处种之。有黑、白二种,入药用黑者。紧小者为雄,用之尤佳。
宗 曰∶大豆有绿、褐、黑三种。有大、小两类∶大者出江、浙、湖南、湖北;小者生 他处,入药力更佳。又可 为腐食。
时珍曰∶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充食,作豉;
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皆以夏至前后下种,苗高三、四尺,叶 团有尖,秋开小白花成丛,结荚长寸余,经霜乃枯。按∶《吕氏春秋》云∶得时之豆,长茎 短足,其荚二七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团。先时者,必长以蔓、
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又 胜之《种植书》云∶夏至种豆,
不用深耕。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矣。知岁所宜,以囊盛豆子,平量埋阴地,冬至 后十五日发取量之,最多者种焉。盖大豆保岁易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