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649页

研杏为末,
橘皮汤调下。(《杨氏家藏方》)
白癜风斑∶杏仁连皮尖,每早嚼二七粒,揩令赤色。夜卧再用。(《圣济总录》)。
诸疮肿痛∶杏仁去皮,研滤取膏,入轻粉、麻油调搽神效。不拘大人、小儿。(鲍氏)。
小儿头疮∶杏仁烧研敷之。(《事林广记》)。
蛆虫入耳∶杏仁捣泥,取油滴入。非出则死。(《扶寿精方》)
\x花\x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别录》)。
【附方】新二。
妇人无子∶二月丁亥日,取杏花、桃花阴干为末。戊子日和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卫生易简方》)。
粉滓面 ∶杏花、桃花各一升,东流水浸七日。洗面三七遍,极妙。(《圣济总录》)。
\x叶\x 【主治】人卒肿满,身面洪大,煮浓汁热渍,亦少少服之(《肘后》)。
\x枝\x 【主治】堕伤,取一握,水一升煮减半,入酒三合和匀,分再服,大效(苏颂)。
【附方】旧一。
坠扑瘀血在内,烦闷者∶用东引杏树枝三两,细锉微熬,好酒二升煎十余沸,分二服。
(《塞上方》)
\x根\x 【主治】食杏仁多,致迷乱将死,切碎煎汤服,即解(时珍)。
<目录>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篇名>巴旦杏内容:(《纲目》)
【释名】八担杏(《正要》)、忽鹿麻。
【集解】时珍曰∶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 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
【气味】甘,平,温,无毒。
【主治】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时珍。出《饮膳正要》)。
<目录>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篇名>梅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时珍曰∶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呆。书家讹为甘 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故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而梅字亦从某也。陆佃《埤雅》言梅入北方变为杏,郭璞注《尔雅》以 为梅,皆误矣。
即 木,荆人呼为梅,见陆玑《草木疏》。
【集解】《别录》曰∶梅实生汉中山谷。五月采实,火干。
颂曰∶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
时珍曰∶按∶陆玑《诗疏》云∶梅,杏类也。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 。其实酢,曝干为脯,入羹 齑中,又含之可以香口。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范成大《梅 谱》云∶江梅,野生者,不经栽接,花小而香,子小而硬。消梅,实圆松脆,多液无滓,惟 可生啖,不入煎造。绿萼梅,枝跗皆绿。重叶梅,花叶重叠,结实多双。红梅,花色如杏。
杏梅,色淡红,实扁而斑,味全似杏。鸳鸯梅,即多叶红梅也,一蒂双实。一云∶苦楝接梅,
则花带黑色。谭子化书云∶李接桃而本强者其实毛,梅接杏而本强者其实甘。梅实采半黄者,
以烟熏之为乌梅;青者盐腌曝干为白梅。亦可蜜煎、糖藏,以充果 。熟者笮汁晒收为梅酱 惟乌梅、白梅可入药。梅酱,夏月可调渴水饮之。
\x实\x 【气味】酸,平,无毒。
大明曰∶多食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服黄精人忌食之。食梅齿 者,嚼 胡桃肉解之。
《物类相感志》云∶梅子同韶粉食,则不酸,不软牙。
【发明】宗 曰∶食梅则津液泄者,水生木也。津液泄则伤肾,肾属水,外为齿故也。
时珍曰∶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也。肝为 乙木,胆为甲木。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故《素问》
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独梅 能生津耶?
\x乌梅\x 【修治】弘景曰∶用须去核,微炒之。
时珍曰∶造法∶取青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蠹。
【气味】酸,温、平,涩,无毒。
杲曰∶寒。忌猪肉。
【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本 经》)。去痹,利筋脉,止下痢,好唾口干(《别录》)。水渍汁饮,治伤寒烦热(弘景)。止 渴调中,去痰治疟瘴,止吐逆霍乱,除冷热痢(藏器)。治虚劳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
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大验(大明)。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 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时珍)。
\x白梅\x 【释名】盐梅、霜梅。
【修治】取大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十日成矣。久乃上霜。
【气味】酸、咸,平,无毒。
【主治】和药点痣,蚀恶肉(弘景)。刺在肉中者,嚼敷之即出(孟诜)。治刀箭伤,止 血,研烂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