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683页

惠方》)
下部疳疮∶橄榄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孩儿茶等分。(《乾坤生意》)
\x榄仁\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唇吻燥痛,研烂敷之(《开宝》)。
\x核\x 【气味】甘,涩,温,无毒。
【主治】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 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 。烧研服之,治下 血(时珍)。
【附方】新三。
肠风下血∶橄榄核,灯上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仁斋直指方》)
阴肾 肿∶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空心茴香汤调 下。
耳足冻疮∶橄榄核烧研,油调涂之。(《乾坤生意》)
<目录>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篇名>木威子内容:(《拾遗》)
【释名】未详。
【集解】藏器曰∶木威生岭南山谷。树高丈余,叶似楝叶。子如橄榄而坚,亦似枣,削 去皮可为粽食。
时珍曰∶木威子,橄榄之类也。陈氏说出顾微《广州记》中。而梁元帝《金楼子》云∶ 橄榄树之南向者为橄榄,东向者为木威。此亦传闻谬说也。
\x实\x 【气味】酸、辛,无毒。时珍曰∶按《广州记》云∶苦,涩。
【主治】心中恶水,水气(藏器)。
<目录>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篇名>庵摩勒内容:(《唐本》)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余甘子(《唐本》)、庵摩落迦果。
藏器曰∶《梵书》名庵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集解】恭曰∶庵摩勒生岭南交、广、爱等州。树叶细似合昏。其花黄。实似李、柰,
青黄色,核圆有棱,或六或七,其中仁亦入药用。
曰∶生西国者,大小如枳橘子状。
颂曰∶余甘子,今二广诸郡及西川、戎、泸、蛮界山谷皆有之。木高一、二丈,枝条甚 软。叶青细密,朝开暮敛如夜合,而叶微小,春生冬凋。三月有花,着条而生,如粟粒,微 黄。随即结实作莛,每条三、两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状,青白色,连核作五、六瓣,干即 并核皆裂,俗作果子啖之。
时珍曰∶余甘,泉州山中亦有之。状如川楝子,味类橄榄,亦可蜜渍、盐藏。其木可制 器物。按陈祈畅《异物志》云∶余甘树叶如夜合及槐叶,其枝如柘,其花黄。其子圆,大 如弹丸,色微黄,有纹理如定陶瓜,核有五、六棱,初入口苦涩,良久饮水更甘,盐而蒸之 尤美。其说与两苏所言相合。而《临海异物志》云∶余甘子如梭形,大如梅子,其核两头锐 ,与橄榄一物异名也。然橄榄形长尖,余甘形圆,稍有不同,叶形亦异,盖二物也。又苏恭 言其仁可入药,而未见主治何病,岂亦与果同功耶?
\x实\x 【气味】甘,寒,无毒。 曰∶苦、酸、甘,微寒,涩。
【主治】风虚热气(《唐本》)。补益强气。合铁粉一斤用,变白不老。取子压汁,和油 涂头,生发去风痒,令发生如漆黑也(藏器)。主丹石伤肺,上气咳嗽。久服,轻身延年长 生。服乳石人,宜常食之(李 )。为末点汤服,解金石毒(宗 )。解硫黄毒(时珍。出《益 部 【发明】宗 曰∶黄金得余甘则体柔,亦物类相感相伏也,故能解金石之毒云。
\x仁\x <目录>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篇名>毗梨勒内容:(《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三果。
曰∶木似诃梨勒,而子亦相似,但圆而毗,故以名之。毗,即脐也。
【集解】恭曰∶毗梨勒出西域及南海诸国,岭南交、爱等州,戎人谓之三果。树似胡 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诃梨勒,而圆短无棱,用亦同法。番人以此作浆甚热。
\x实\x 【气味】苦,寒,无毒。
曰∶味苦带涩,微温无毒。作浆性热。
【主治】风虚热气,功同庵摩勒(《唐本》)。暖肠腹,去一切冷气。作浆染须发,变黑 色(甄权)。下气,止泻痢。(大明)烧灰,干血有效(李 )。
【发明】时珍曰∶毗梨勒古方罕用,惟《千金方》补肾鹿角丸用三果浆吞之,云无则以 酒代之。则此果亦余甘之类,而性稍温涩也。
【附方】新一。
大风发脱∶毗梨勒烧灰,频擦有效。(《圣惠方》)
\x没离梨\x(《拾遗》)
【集解】藏器曰∶没离梨生西南诸国。似毗梨勒,上有毛少许也。
\x实\x 【气味】辛,平,无毒。 曰∶微温。
【主治】上气,下食(藏器)。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并宜入面药(李 )。
<目录>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篇名>五敛子内容:(《纲目》)
【释名】五棱子(《桂海志》)、阳桃。
【时珍曰】按∶稽含《草木状》云∶南人呼棱为敛,故以为名。
【集解】时珍曰∶五敛子出岭南及闽中,闽人呼为阳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黄润绿,形 甚诡异,状如田家碌碡,上有五棱如刻起,作剑脊形。皮肉脆软,其味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