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之真香,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阳之都濡,
嘉定之峨眉,泸州之纳溪,玉垒之沙坪。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湖南之白露,长沙之 铁色,蕲州蕲门之团面,寿州霍山之黄芽,庐州之六安英山,武昌之樊山,岳州之巴陵,辰 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吴越之茶,则有湖州顾渚之紫笋,福州方山之生芽,洪州之 白露,双井之白毛,庐山之云雾,常州之阳羡,池州之九华,丫山之阳坡,袁州之界桥,睦 州之鸠坑,宣州之阳坑,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其他犹多,而猥杂更甚。
按∶陶隐居注苦菜云∶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凡所饮物,有茗及木 叶、天门冬苗、菝 叶,皆益人。余物并冷利。又巴东县有真茶,火焙作卷结,为饮亦令人 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叶作茶饮,并冷利。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也。今人采槠、栎、
山矾、南烛、乌药诸叶,皆可为饮,以乱茶云。
\x叶\x 【气味】苦、甘,微寒,无毒 藏器曰∶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
胡洽曰∶与榧同食,令人身重。
李鹏飞曰∶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 。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
时珍曰∶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主治】 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神农食经》)。下气消 食。作饮,加茱萸 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好古)。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陈承)。炒煎 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 、葱白煎饮,止头痛 【发明】好古曰∶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治阴证汤药内入此,去格拒之寒,
及治伏阳,大意相 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 初 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汪颖曰∶一人好烧鹅炙爆,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痈疽,后卒不病。访知其人每夜必啜 凉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爆之毒也。
杨士瀛曰∶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 ,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苏东坡以此治 文潞公有效。
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 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 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 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 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 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 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
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
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 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 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按∶ 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 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 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 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 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 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附方】旧六,新十四。
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置瓦盏内覆转,以巴豆四十粒,作二次烧烟熏之,晒干 乳细。每服一字,别入好茶末,食后煎服,立效。(《医方大成》)
热毒下痢∶《食医心镜》∶赤白下痢。
以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直指》∶用蜡茶,赤痢 以蜜水煎服,白痢以连皮自然姜汁同水煎服。二、三服即愈。《经验良方》∶用蜡茶二钱,
汤点七分,入麻油一蚬壳和服,须臾腹痛大下即止。一少年用之有效。一方∶蜡茶末,以白 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各百丸。一方∶建茶合醋煎,热服,即止。
大便下血∶营卫气虚,或受风邪,或食生冷,或啖炙爆,或饮食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