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772页

中,
以水淹令上有三寸,煮取二斗,澄清,微火煎得五升。空心服五合,则吐蛊毒出也。(《肘 后方》)。
刺伤手足,犯露水肿痛,多杀人∶以桑枝三条, 火炮热,断之,以头熨疮上令热,冷 即易之,尽三条则疮自 紫白癜风∶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斗,慢火煮至五斤,去滓再煎成膏。每卧时温酒调 服半合,以愈为度。
\x桑柴灰\x 【气味】辛,寒,有小毒。
【主治】蒸淋取汁为煎,与冬灰等分,同灭痣疵黑子,蚀恶肉。煮小豆食,大下水胀。
敷金疮,止血生肌(苏恭)。桑霜,治噎食积块(时珍)。
【附方】旧五,新六。
目赤肿痛∶桑灰一两。黄连半两,为末。每以一钱泡汤,澄清洗之。(《圣济总录》)。
洗青盲眼∶正月八,二月八,三月六,四月四,五月五,六月二,七月七,八月二十,
九月十二,十月十七,十一月二十六,十二月三十日。每遇上件神日,用桑柴灰一合,煎汤 沃之,于瓷器中,澄取极清,稍热洗之。如冷即重汤顿温,不住手洗。久久视物如鹰鹘也。
一法以桑灰、童子小便和作丸。每用一丸,泡汤澄洗。(《经验方》)。
尸疰鬼疰∶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使人寒热淋沥,恍惚默默,不得知所 苦,累年积月,以至于死,复传亲人,宜急治之。用桑树白皮曝干,烧灰二斗,着甑中蒸透,
以釜中汤三、四斗,淋之又淋,凡三度极浓,澄清只取二斗,以渍赤小豆二斗,一宿,曝干 复渍,灰汁尽乃止,以豆蒸熟。以羊肉或鹿肉作羹,进此豆饭,初食一升至二升,取饱。微 者,三、四斗愈;极者七、八斗愈。病去时,体中自觉疼痒淫淫。若根本不尽,再为之。神 效方也。(《肘后方》)。
腹中症瘕∶方见介部鳖下。
身面水肿,坐卧不得∶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即饱食之,不得吃汤 饮 面上痣疵∶寒食前后,取桑条,烧灰,淋汁,入锻石熬膏,以自己唾调点之,自落也。
(《皆效方》)。
白癜驳风∶桑柴灰二斗,甑内蒸之,取釜内热汤洗。不过五、六度,瘥。(《圣惠方》)。
大风恶疾,眉发脱落∶以桑柴灰热汤淋取汁,洗头面(以大豆水研浆,解释灰味,弥佳)。
次用熟水,入绿豆面濯之。三日 狐尿刺人,肿痛欲死∶热桑灰汁渍之,冷即易。(《肘后方》)。
金疮作痛∶桑柴灰筛细,敷之。(《梅师方》)。
疮伤风水,肿痛入腹,则杀人∶多以桑灰淋汁渍之,冷复易。(《梅师方》)。
头风白屑∶桑灰淋汁沐之,神良。(《圣惠方》)。
桑耳、桑黄 见菜部木耳。
桑花 见草部苔类。
桑寄生 见后寓木类。
桑柴火 见火部。
桑螵蛸 见虫部。
桑蠹 见虫部。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柘内容:(宋《嘉 》)
【释名】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柘宜山石,柞宜山阜。柘之 【集解】宗 曰∶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其叶可饲蚕,曰柘蚕,然叶硬,不及桑叶。
入药以无刺者良。
时珍曰∶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浓,团而有尖。其叶饲蚕,取丝作 琴瑟,清响胜常。《尔雅》所谓棘茧,即此蚕也。《考工记》云∶弓人取材以柘为上。其实状 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隹子(隹音锥)。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相感志》
云∶柘木以酒醋调矿灰涂之,一宿则作间道乌木纹。物性相伏也。
木白皮、东行根白皮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妇人崩中、血结,疟疾(大明)。煮汁酿酒服,主风虚耳聋,补劳损虚羸,腰 肾冷,梦与人交接泄精者(藏器)。
【发明】时珍曰∶柘能通肾气,故《圣惠方》治耳鸣耳聋一、二十年者,有柘根酒。用 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斗,各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故铁二十斤, 赤,以水五斗,浸取清,
合水一石五斗;用米二石,曲二斗,如常酿酒成。用真磁石三斤为末,浸酒中三宿。日夜饮 之,取小醉而眠。闻人声乃止。
【附方】新二。
飞丝入目∶柘浆点之,以绵蘸水拭去。(《医学纲目》)。
洗目令明∶柘木煎汤,按日温洗,自寅至亥乃止,无不效者。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 月不洗,四月初五,五月十五,六月十一,七月初七,八月初二,九月初二,十月十九,十 一月不洗,十二月十四日。徐神翁方也。(《海上方》)。
小儿鹅口重舌∶柘根五斤(锉),水五升,煮二升,去滓,煎取五合,频涂之。无根,
弓材亦可。(《千金方》)
柘黄 见菜部木耳。
\x奴柘\x(《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野。似柘,节有刺,冬不凋。
时珍曰∶此树似柘而小,有刺。叶亦如柞叶而小,可饲蚕。
\x刺\x 【气味】苦,小温,无毒。
【主治】老妇血瘕,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