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776页

顺气止痢∶枳壳(炒)二两四钱,甘草六钱,为末。每沸汤服二钱。(《婴童百问》)
疏导香港脚∶即上方,用木瓜汤服。(《直指方》)。
小儿秘涩∶枳壳(煨,去穣)、甘草各一钱,以水煎服。(《全幼心鉴》)。
肠风下血∶不拘远年近日。《博济方》∶用枳壳(烧黑存性)五钱,羊胫炭(为末)三钱,
和 令匀,五更空心米饮服。如人行五里,再一服,当日见效。《简便方》∶用枳壳一两,黄连五 钱,水一钟,煎半钟,空心服 方》∶用枳壳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服。若胀满身重,加白术一两。(《活法机要》)。
产后肠出不收∶枳壳,煎汤浸之,良久即入也。(《袖珍方》)。
小儿惊风∶不惊丸∶治小儿因惊气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 ,眼睛斜视。枳壳(去 穣,麸炒)、淡豆豉等分。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钱,急惊薄荷自然汁下慢惊,荆芥汤入 酒三、五点下,日三服。(陈文中《小儿方》)。
牙齿疼痛∶枳壳,浸酒含漱。(《圣惠方》)。
风疹作痒∶枳壳三两。麸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仍以汁涂。
(《经验后方》)。
小儿软疖∶大枳壳一个。去白,磨口平,以面糊抹边合疖上。自出脓血尽,更无痕也。
(危氏《得效方》)。
利气明目∶枳壳(麸炒)一两。为末。点汤代茶。(《普济方》)。
下早成痞∶伤寒阴症,下早成痞,心下满而不痛,按之虚软。枳壳、槟榔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黄连汤调下。(《宣明方》)。
枣汤下。(《本事方》)
\x枳茹\x 树皮也。或云∶枳壳上刮下皮也。
【主治】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复,及口僻眼斜。刮皮一升,酒三升,渍一宿,每温服 五合,酒尽再作(苏颂)。
\x根皮\x 【主治】浸酒,漱齿痛(甄权)。煮汁服,治大 \x嫩叶\x 【主治】煎汤代茶,去风(时珍。出《茶谱》)。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枸橘内容:(《纲目》)
【释名】臭橘。
【集解】时珍曰∶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花,青蕊不香 。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人家多收种为藩蓠,亦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 橘皮售之,不可不辨。
\x叶\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下痢脓血后重,同萆 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调二钱服。又治喉 ,消肿导毒(时 珍)。
【附方】新一。
咽喉怪症∶咽喉生疮,层层如叠,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用臭橘叶煎汤连服,
必愈。(夏子益《奇病方》)
\x刺\x 【主治】风虫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时珍)。
\x橘核\x 【主治】肠风下血不止。同樗根白皮等分炒研,每服一钱,皂荚子煎汤 【附方】新一。
白疹瘙痒遍身者∶小枸橘细切,麦麸炒黄为末。每服二钱,酒浸少时,饮酒。初以枸橘 煎汤洗患处。(《救急方 \x树皮\x 【主治】中风强直,不得屈伸。细切一升,酒二升,浸一宿。每日温服半升。酒尽再作 (时珍)。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栀子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木丹(《本经》)、越桃(《别录》)、
时珍曰∶卮,酒器也。栀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司马相如赋云∶鲜支黄砾。注云∶鲜 支即支子也。佛书称其花为 卜,谢灵运谓之林兰,曾端伯呼为禅友。或曰∶ 卜金色,非 栀子也。
【集解】《别录》曰∶栀子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曝干。
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入染家用,于药甚稀。
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浓硬,又似樗蒲子。二、三 说即西域 卜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 殖传》云∶卮、茜千石,与千户侯等。言获利博也。入药用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 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雷 《炮炙论》谓之伏尸 时珍曰∶栀子,叶如兔耳,浓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 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蜀中有红栀子,花烂红色,其实染物则赭红色。
【修治】 曰∶凡使,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为上。先去皮、须取仁,以甘 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为末用。震亨曰∶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洗去黄浆,
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气味】苦,寒,无毒。
《别录》曰∶大寒。元素曰∶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
杲曰∶沉也,阴也。入手太阴肺经血分。《丹书》∶栀子柔金。
【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鼻,白癞、赤癞、疮疡(《本经》)。疗目赤 热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别录》)。去热毒风,除时疾热,解五种黄病,利 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恶,杀 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