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气,益精髓。枣 【附方】旧六,新八。
小便尿血∶棘刺三升,水五升,煮二升,分三服。(《外台秘要》)。
脐腹疼痛∶因肾脏虚冷,拘撮甚者。
棘针钩子一合(焙),槟榔二钱半,水一盏,煎五分,入好酒半盏,更煎三、五沸,分 二服。(《圣惠 头风疼痛∶倒钩棘针四十九个(烧存性),丁香一个,麝香一皂子。为末。随左右 鼻。
(《圣惠方》)。
眼睫拳毛∶赤龙爪(倒钩棘也)一百二十个,地龙二条,木贼一百二十节,木鳖子仁二 个(炒)。为末。摘去睫毛,每日 龋齿虫食腐烂∶棘针二百枚(即枣树刺朽落地者),水三升,煮一升,含漱。或烧沥,
日涂之,后敷雄黄末,即愈。(《外台秘要》)。
小儿喉痹∶棘针烧灰,水服半钱。(《圣惠方》)。
小儿口噤∶惊风不乳。白棘,烧末,水服一钱。(《圣惠方》)。
小儿丹毒∶水煮棘根汁,洗之。(《千金方》)。
痈疽痔漏∶方同上。
疔疮恶肿∶棘针(倒钩烂者)三枚,丁香七枚,同入瓶烧存性,以月内孩子粪和涂,日 三上之。
又方∶曲头棘刺三百枚,陈橘皮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半,分服。(《圣惠方》)。
诸肿有脓∶棘针,烧灰,水服一钱,一夜头出。(《千金方》)。
小儿诸疳∶棘针、瓜蒂等分。为末。吹入鼻中,日三次。(《圣惠方》)
\x枝\x 【主治】烧油涂发,解垢 (宗 )。
\x棘刺花\x(《别录》)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金疮内漏(《别录》)。
\x实\x 【主治】心腹痿痹,除热,利小便(《别录》)。
\x叶\x 【主治】胫 疮,捣敷之。亦可晒研,麻油调敷(时珍)。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蕤核内容:(蕤,儒谁切。《本经》上品)。
【释名】白 (音蕤)。
时珍曰∶《尔雅》“ ,白 ”即此也。其花实蕤蕤下垂,故谓之 ,后人作蕤。柞 木亦名 而物异。
【集解】《别录》曰∶蕤核生函谷川谷及巴西。
弘景曰∶今出彭城。大如乌豆,形圆而扁,有纹理,状似胡桃核。今人皆合壳用,此应 破取仁秤之。
保升曰∶今出雍州。树生,叶细似枸杞而狭长,花白。子附茎生,紫赤色,大如五味子。
茎多细刺。五月、六月熟,采实晒干。颂曰∶今河东、并州亦有之。木高五、七尺,茎间有 刺。
\x仁\x 【修治】 曰∶凡使蕤核仁,以汤浸去皮、尖,掰作两片。每四两,用芒硝一两,木通 草七两,同水煮一伏时,取仁研膏入药。
【气味】甘,温,无毒。《别录》曰∶微寒。
普曰∶神农、雷公∶甘,无毒。生平地,八月采之。
【主治】心腹邪结气,明目,目赤痛伤泪出,目肿 烂。久服,轻身益气不饥(《本经》)。
强志,明耳目(《吴普》)。破 治鼻衄(甄权)
【发明】弘景曰∶医方惟以疗眼,《仙经》以合守中丸也。颂曰∶按∶刘禹锡《传信方》
所着治眼法最奇。云∶眼风泪痒,或生翳,或赤 ,一切皆主之。宣州黄连(末)、蕤核仁 (去 皮,研膏)等分和匀,取无 干枣二枚,割下头,去核,以二物填满,却以割下头合定,用 少薄绵裹之,以大茶碗量水半碗,于银器中,文武火煎取一鸡子大,以绵滤罐收,点眼万万 不失。前后试验数十人皆应,今医家亦多用得效也。
【附方】新七。
春雪膏∶治肝虚,风热上攻,眼目昏暗,痒痛隐涩,赤肿羞明,不能远视,迎风有泪,
多见黑花。用蕤仁(去皮,压去油)二两,脑子二钱半,研匀,生蜜六钱和收,点眼。(《和 剂局方》)。
百点膏∶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 浓 汁,次下蕤仁膏,日点。(孙氏《集效方》)。拨云膏∶取下翳膜。蕤仁(去油)五分,青盐 一 分,猪胰子五钱,共捣二千下如泥,罐收。点之。又方∶蕤仁一两去油,入白硼砂一钱,麝 香二分,研匀收之。去翳妙不可言。飞血眼∶蕤仁一两(去皮),细辛半两,苦竹叶三握(洗),
水二升,煎一升,滤汁,频微温洗 赤烂眼∶《近效方》∶用蕤仁四十九个(去皮),胡粉( 如金色)一鸡子大,研匀,入 酥一 杏仁许,龙脑三豆许,研匀,油纸裹收。每以麻子许,涂大小 上,频用取效。《经验良方》∶ 用蕤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山茱萸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蜀酸枣(《本经》)、肉枣(《纲目》)
矢(《吴普》)。
宗 曰∶山茱萸与吴茱萸甚不相类,治疗大不同,未审何缘命此名也?
时珍曰∶《本经》一名蜀酸枣,今人呼为肉枣,皆象形也。
【集解】《别录》曰∶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 阴干。
颂曰∶叶如梅,有刺毛。二月开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色。五月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