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烧存性)、贝母等分为末。酒调服,三、四次。乃用下药,利去恶物即 愈。(鲍氏方)
和 麻油、轻粉涂之。或只以末涂之。(《直指》)
敷之。《寿域方》∶用穿山甲(土炒)、斑蝥、熟艾等分,为 四 壮,效。
蚁入耳内∶鲮鲤甲烧研,水调,灌入即出。(《肘后》)
许,吹之。三日水干即愈。(《鲍氏小儿方》)
黄,为末。每吹一字入耳内。亦治耳聋。(《普济方》)
水、钟、鼓声。用穿山甲一大片(以蛤粉炒赤),去粉,蝎梢七个,麝香少许,为末,以麻 油 一滴化蜡,和作梃子,绵裹塞之。(《摄生众妙方》)
卷作绳,烧烟熏之。(《寿域方》)
如此七次,为末。随左右眼,用 亲》)
\x肉\x 【气味】甘,涩,温,有毒。
时珍曰∶按∶张杲《医说》云∶鲮鲤肉最动风。风疾人才食数脔,其疾一发,四肢顿废 。时珍窃谓此物性窜而行血,风人多血虚故也。然其气味俱恶,亦不中用。
<目录>鳞部第四十三卷\鳞之一<篇名>石龙子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山龙子(《别录》)、泉龙(《繁露注 蛇 时珍曰∶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蜥蜴本作析易。许慎云∶ 易字篆文象形。陆佃云∶蜴善变易吐雹,有阴阳析易之义。周易之名,盖取乎此。今俗呼为 猪婆蛇 【集解】
《别录》曰∶石龙子生平阳川谷,及荆州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
保升曰∶山南襄州、安州、申州处处有之。三、四、八、九月采,去腹中物,熏干。
弘景曰∶其类有四种∶形大纯黄者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用。似蛇医而形小尾 长 形小色黑者,为 蜓,言螫人必死,亦未闻中之者。
恭曰∶龙子,即蜥蜴,形细而长,尾与身类,似蛇有四足,去足便是蛇形。以五色者为 雄,入药良;色不备者为雌,力劣也。蛇师生山谷,头大尾小而短,色青黄或白斑也。
生人家屋壁间,似蛇师,即守宫也,一名蝾螈。《尔雅》互言之,并非真说。
颂曰∶《尔雅》以蝾螈、蜥蜴、 蜓、守宫为一物。《方言》以在草为蜥蜴 为守宫、 蜓。《字林》以蝾螈为蛇医。据诸说,当以在 蜓、守宫也。入药以草泽者为良。
时珍曰∶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 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自与草泽之蛇师、
屋壁之 蜓不同。苏恭言蛇师生山谷,以守宫为蝾螈,苏颂以草泽者入药,
戾。术家祈雨以守宫为蜥蜴,谬误尤甚。今将三者考正于下,其义自明矣。生山石 龙,即蜥蜴,俗呼猪婆蛇;似蛇有四足,头扁尾长,形细,长七。八寸,大者一、二尺 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者为雄,入药尤胜。生草泽间者曰蛇医,又名蛇师、蛇舅母、水蜥 、蝾螈,俗亦呼猪婆蛇;蛇有伤,则衔草以敷之,又能入水与鱼合,故得诸名。状同石龙而 头大尾短,形粗,其色青黄,亦有白斑者,不入药用。生屋壁间者,曰 蜓,即守宫也。似 蛇医而短小,灰褐色,并不螫人,详本条。又按∶《夷坚志》云∶刘居中见山中 长三四尺,光腻如脂。吐雹如弹丸,俄顷风雷作而雨雹也。
宗 曰∶有人见蜥蜴从石 大作。今人用之祈雨,盖取此 【修治】
时珍曰∶古方用酥炙或酒炙。惟治传尸劳瘵天灵盖丸,以石蜥蜴连肠肚,以醋炙四十九 遍用之,亦一异也。
【气味】咸,寒,有小毒。
之才曰∶恶硫黄、芜荑、斑蝥。
【主治】五癃邪结气,利小便水道,破石淋下血(《本经》)。
娠妇忌用(时珍)。
【发明】
宗 曰∶蜥蜴能吐雹祈雨,故能治癃淋,利水道。
时珍曰∶其功长于利水,故《千金》治症结水肿,尸疰留饮,有蜥蜴 小儿阴溃用之,皆取其利水也。刘涓子用同斑蝥、地胆治 疾,取其利小便,解二物之毒也。
【附方】新二。
小儿阴 ∶用蜥蜴一枚烧灰,酒服。(《外台秘要》)诸 不愈∶用蜥蜴(炙)三枚,地 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治诸法不效 者。(《刘涓子鬼遗方》)
\x肝\x 【主治】缺。
【附方】
去生胎∶蜥蜴肝、蛇脱皮等分,以苦酒和匀,摩妊妇脐上及左右令温,胎即下也。(《圣 惠》)
<目录>鳞部第四十三卷\鳞之一<篇名>守宫内容:(《纲目》)
【释名】壁宫(苏恭)、壁虎(时珍)、
弘景曰∶ 蜓喜缘篱壁间。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脱,不 尔如赤志,故名守宫。而蜥蜴亦名守宫,殊难分别。按∶东方朔云∶若非守 恭曰∶ 蜓又名蝎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亦名壁宫。饲朱点妇人,谬说也。
时珍曰∶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春秋考异邮》云∶守宫食虿,土胜水也。点 臂之说,《淮南万毕术》、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