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1-本草纲目拾遗-第97页

分,为细末,空心白汤调服二、三钱,
服 腐泔 即豆腐所沥下之水也。药性考云∶豆腐有盐卤点者,有石膏点者,俱能清热。
性清凉,能通便下痰,通癃闭,洗衣去垢腻。
麻腐 乃胡麻小粉所造者,味甘性平,润肌滑肠。
解毒 蒋仪药镜滋生赋云∶麻腐豆粉,清肠清胃。
<目录>卷八\诸谷部<篇名>芝麻壳内容:此乃芝麻外壳也。纲目载其苗曰青 ,又有麻枯饼、麻花、麻秸,无麻壳,因补之。
汤火伤 杨春涯验方∶芝麻壳烧存性,研细,遇火伤者,用麻油调搽即愈;倘湿烂,干 掺之 半身不遂 千金不易方∶芝麻壳五钱,酒煎服,出汗即愈。
<目录>卷八<篇名>诸蔬部内容:(四十种 附十八种)
<目录>卷八\诸蔬部<篇名>甘储内容:\x粳粉 甘储酒\x 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红者也。一名金薯,今俗通呼为番薯、或作番茹,有红 皮、
白皮二色,红皮者,心黄而味甜;白皮者,心白而味淡。南方各省俱植之,沿海及岛中居民 以此代谷。其入药之功用亦广,而诸家本草皆未载,李濒湖特补列纲目中。惜其所言者,惟 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而已,他皆未之及焉。乾隆五十一年冬,今上特允阁学侍 郎张若 之请,敕直省广劝栽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陆中丞耀有甘薯录之辑,所载卫生一 门,实足补李氏所未及,因择录之,以补其遗。陆公原序云∶甘薯,即薯蓣之属,见于陈祈 畅异物志、嵇含南方草木状。中土之有此物,其来旧矣。第不甚贵重,栽植者少。明季有闽 人陈经纶,复自吕宋移其种归,巡抚金公学曾劝民树艺,闽人德之,号为金薯;然自是长乐 谢肇浙、黄州李时珍、新城王象晋,各有论述,皆不及经纶事。而其裔孙世元父子,复为金 薯传习录盛侈其先世传自吕宋之功,一似中国素非所产者,此考证之疏也。夫以一物之微,
足以备荒疗疾,而又不费功力,其为功于民食,实不浅鲜。前任布政使李公渭,尝举以教山 东之民。其性又喜沙土高地,于山海之区,尤属相宜。五杂俎∶百谷之外,有可以当谷者,
芋也、薯蓣也。而闽中有番薯,似山药,而肥白过之,种沙地易生而极蕃衍,饥馑之民,多 赖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种也。群芳谱∶朱薯,一名番薯,大者名玉枕薯,形圆而长,本末皆 锐,皮紫肉白,质理腻润,与芋及薯蓣自有各种气香,生时似桂花,熟者似蔷薇露。扑地缠 生,一茎蔓延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闽广人以当米谷,有谓 性冷者,非。二、三月及七、八月俱可种,但卵有大小耳。卵八、九月始生,冬至乃止,生 便可食。若未大者,勿顿掘,令居土中,日渐大,到冬至须尽掘出,不则败烂。金氏学曾曰 ∶薯传外番,因名番薯。形如王瓜藕臂,如拳如指,如卵如枣,大小不一,实同种别,皮有 紫有白,有深浅红,有浓淡黄,肉亦如之。蒸熟匀腻如脂,甘平益胃,性同薯蓣,海隅人以 供饔飧。蔓延极速,节节有根入地即结,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徐氏元扈曰∶昔 人谓蔓菁有六利、柿有七绝,予谓甘薯有十二胜,收入多,一也;白色味甘,诸土种中特为 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十亩 ,四也;枝叶附地,随节生根,风雨不能侵损,五也;可当米,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 实,七也;可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 ;用地少,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但须壅培,不 用锄耘,不妨农,十二也。陆公薯录有溉、种、藏、制诸法,虽无关于药病,而有济于备荒 ,故并录之。种薯宜高地、沙地,起脊尺余,种在脊上,遇旱可汲井浇灌;即遇涝年,若水 退在七月中,气候既不及艺五谷,即可剪藤种薯。至于蝗蝻为害,草禾荡尽,惟薯根在地,
荐食不及,纵令茎叶皆尽,尚能发生。若蝗信到时,急令人发土遍壅,蝗去之后,滋生更易 ,是天灾物害皆不能为之损。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数尺,仰见天日,便可种得石许,此救荒 第一义也。岁前深耕,以大粪壅之,春分后下种。若地非沙土,先用柴灰或牛马粪和土中,
使土脉散缓与沙土同,可行根,重耕起要极深。将薯根每段截三、四寸长,覆土深半寸许,
每株相去纵七、八尺,横二、三尺;俟蔓生既盛,苗长一丈,留二尺作老根,余剪三叶为一 段,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大约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随长随剪随种随生 ,蔓延与原种者不异。凡栽薯须顺栽,若倒栽则不生。节在土上则生枝,在土下则生卵。约 各节生根,即从其连缀处断之,令各成根苗,每节可得卵三、五枚。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 ,即为游藤,宜剪去之,及掘根时卷去藤蔓,俱可饲牛羊豕,或晒干冬月喂,皆能令肥脂。
二、三月种者,每株用地方二步有半,而卵遍焉,每官亩约用薯三十六株;四、五月种者,
地方二步,而卵遍焉,亩约六十株;六月种者,地方一步有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