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2-本草经解-第10页


补骨脂气大温。禀天阳明之火气。入足阳明胃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 阴肺 经。色黑而形如肾。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升。阳也。其主五劳七伤者。五脏之劳。食忧饮 房室饥劳经络营卫七者之伤。莫不伤损先天后天真气而成也。补骨入肾。补真阳以生土。先 天与后天相接。腐水谷而化精微。则劳者可温。而伤者可益。风虚冷者。邪风乘虚而入。以 致患冷也。其主之者。辛温可以散风祛冷也。肾主骨。骨髓伤败。肾虚寒也。肾既虚寒。则 气不足摄精。精自流矣。补骨温益阳气。辛能润髓。所以主之。妇人血气。妇人血冷气寒也 。补骨温肺。肺主气。而为津液之化源。所以治血冷气寒也。胎者大气举之也。补骨辛温。
温能活血。辛能散气。气血活散。所以堕胎也。
制 方 补骨脂四两。菟丝子四两。核桃肉一两。沉香、乳香、没药各二钱半丸。治下元虚败。
同 黑 芝麻丸。治五劳七伤。同杜仲、核桃肉。名青娥丸。治腰痛。同白茯、没药、酒丸。名返精 丸。治心肾不交。同青盐末。治精气不固。同小茴香酒丸。治小便无度。同韭子末。治玉茎 不痿。同肉蔻丸。名二神丸。治虚泄。同粟壳。治久痢不止。
<目录>卷一\草部上<篇名>【益智子】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 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盐水炒)
益智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 经。
气味俱升。阳也。其主遗精虚漏者。气温益肝。肝气固。则不遗泄也。其主小便余沥者。味 辛益肺。肺主气。气能收摄。膀胱禀气化而行。所以膀胱亦固也。辛益肺。肺主气。所以益 气。气足则神安。故又安神。补不足者。辛温之品。补肝肺阳气之不足也。三焦者。相火之 腑。辛温益阳。故利三焦。肺主气。味辛润肺。所以调诸气。小便气化乃出。益智固气。所 以小便多者。煎服有效。
制 方: 益智同乌药、山药丸。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同白茯、白术末。治赤白浊。同远智、
茯 神 、甘草丸。治赤浊。同人参、白茯、半夏、陈皮、车前。治湿痰上泛。同藿香、苏子、陈皮 、木瓜、枇杷叶。治气上逆。同五味、山茱萸、人参。治淋沥。同人参、炮姜、藿香、陈皮。
治胃寒呕吐。
<目录>卷一\草部上<篇名>【木香】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木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而香燥。得地燥金之正味。入足 阳明 胃经。气味俱升。阳也。辛温益胃。胃阳所至。阴邪恶毒鬼气皆消。所以主邪气毒疫温鬼也 。辛温之品。能益阳明。阳明之气。能强志气。淋露者。小便淋沥不止。膀胱气化。津液乃 出。淋露不止。阳气虚下陷也。阳者胃脘之阳也。辛温益胃。胃阳充而淋露止也。久服则阳 胜。阳不归于阴。故不梦寤。阳气清明。阴气伏藏。故不魇寐也。
制 方: 木香同延胡索。治女人血气刺心痛不可忍。同牵牛、雷丸、槟榔。治虫积。佐川莲、白 芍。
治痢。同陈皮、砂仁、白蔻、苏叶。治气不通顺。
<目录>卷一\草部上<篇名>【半夏】
内容:气平。味辛。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
止汗。(汤浸去涎净姜汁拌焙)
半夏气平。禀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足阳 明胃 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平味升。阳也。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者。心下脾肺之区。太阴经行之地 也。病伤寒寒热而心下坚硬。湿痰在太阴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湿。所以主之。胸者肺之部 也。胀者气逆也。半夏辛平。辛则能开。平则能降。所以主之也。咳逆头眩者。痰在肺。则 气不下降。气逆而头眩晕也。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咽 喉太阴经行之地。火结则肿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结。平可下气。气下则火降也。肠鸣者。
大肠受湿。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也。辛平燥湿。故主肠鸣。下气者。半夏入肺。肺平则气 下也。阳明之气本下行。上逆则汗自出矣。平能降气。所以止汗也。
制 方: 半夏同黄连、栝蒌实。名小陷胸汤。治心下坚。同甘草、防风、生姜。治痰厥中风。同 神曲 、南星、白术、枳实、姜汁。治风痰湿痰。同甘草。治风痰喘急。同黄芩、姜汁。治上焦热 痰。同白芍、甘草、黄芩。治身热吐泻。同瓜仁。治肺热咳。同陈皮。治痰饮。同白茯。治 水饮。同人参。治反胃。同白茯、甘草丸。名消暑丸。治伏暑。同人参、白茯、白术、甘草 、陈皮。名六君子汤。治脾湿生痰。不思饮食。
<目录>卷二\草部下<篇名>【白豆蔻】
内容:气大温。味辛。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白蔻气大温。禀天水火之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味辛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