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杏仁、桃仁、葶苈、胡麻诸有膏脂药,皆先熬黄黑,别捣令如膏。指 视泯泯尔,
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捣,令消散,乃复都以轻疏绢筛度之,须尽,又纳臼中,依 法治数百杵也。汤膏中用,亦有熬之者,虽生并捣破。
凡用桂、浓朴、杜仲、秦皮、木兰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茯苓、猪 苓削除去黑皮。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皆捶破去心。紫菀洗去土皆毕,乃秤之。薤 白、葱白除青令尽。莽草、石南草、茵芋、泽兰剔取叶及嫩茎,去大枝。鬼臼、黄连皆除根 毛。蜀椒去闭口者及目熬之。
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其余唯须新精。
凡方云巴豆如千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竟,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 如干枚者,去皮竟,以半两准一枚。枳实如干枚者,去核竟。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 枚。枣有大小,以三枚准一两。云干姜一累者,以重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竟,秤五两为正。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 秤准。皆取平升为正。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竟,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凡方云某草一束者,
以重三两为正。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有一升二 合。
上合药分剂料治法。
又案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径用,赴 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仍可于此处治,若欲的寻,亦兼易解。其 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唯冷热须明。今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者是平,以省 于烦注也。其有不入汤酒者,亦条于后也。
<目录><篇名>序录下内容:\x治风通用\x 防风 防己 秦胶 独活 芎 \x治风眩\x 菊花 飞廉 踯躅 虎掌 茯神 白芷 杜若 \x头面风\x 芎 薯蓣 天雄 山茱萸 莽草 辛夷 牡荆子 本 麋芜 苍耳 蔓荆子 \x中风脚弱\x 石斛 钟乳 殷孽 孔公孽 硫黄 附子 丹参 甘竹 沥大豆卷 豉 天雄 侧子 五加皮 \x久风湿痹\x 菖蒲 茵芋 天雄 附子 乌头 细辛 蜀椒 牛膝 天门冬 术丹参 石龙芮 松叶 茵陈 松节 \x贼风挛痛\x 茵芋 附子 侧子 麻黄 芎 萆 狗脊 白藓白芨 苍耳 猪椒 杜仲 \x暴风瘙痒\x 蛇床子 蒴 乌喙 蒺藜 茺蔚子 青葙子 景天 枫香 藜芦 \x伤寒\x 麻黄 葛根 杏仁 柴胡 前胡 大青 龙胆 芍药 薰草 升麻 牡丹 虎掌 术 防 \x大热\x 寒水石 石膏 黄芩 知母 白藓 滑石 玄参 沙参 苦参 茵陈 鼠李皮 甘竹沥 栀子 蛇莓 白颈蚯蚓 粪汁 大黄 芒硝 \x劳复\x 鼠屎 豉 竹沥 粪汁 \x温疟\x 恒山 蜀漆 鳖甲 牡蛎 麻黄 大青 防葵 猪苓 防己 茵芋 白头翁 女青 巴豆 荛花 白薇 \x中恶\x 麝香 雄黄 丹砂 升麻 干姜 巴豆 当归 芍药 吴茱萸 鬼箭 桃枭 桃皮 乌鸡 蜈蚣 \x霍乱\x 人参 术 附子 桂心 干姜 橘皮 \x呕 \x 浓朴 香薷 麇舌 高良姜 木瓜 \x转筋\x 小蒜 鸡舌香 楠材 扁豆 豆蔻 \x大腹水肿\x 大戟 甘遂 泽漆 葶苈 荛花 芫花 巴豆 猪苓 防己 桑根白皮 商陆 泽兰 郁核 海藻 昆布 苦瓠 瓜蒂 小豆 鳢鱼 鲤鱼 术 赤茯苓 大豆 \x肠 下利\x 赤白石脂 龙骨 牡蛎 干姜 黄连 黄芩 当归 附子 禹余粮 藜芦 黄柏 云实 枳实 矾石 乌梅 石榴 皮胶 艾 陟厘 蜡 \x大便不通\x 牛胆 蜜煎 大黄 巴豆 大麻子 \x小便淋沥\x 滑石 冬葵子根 白茅根 瞿麦 榆皮 石蚕 胡燕屎 蜥蜴 衣中白鱼 葶苈 石苇 雄黄 琥珀 乱发 \x小便利\x 牡蛎 龙骨 鹿茸 桑螵蛸 漏芦 土瓜根 鸡 鸡肠 \x溺血\x 戎盐 鹿茸 龙骨 蒲黄 干地黄 \x消渴\x 白石英 石膏 茯神 麦门冬 黄连 栝蒌 知母 枸杞根 小麦 芹竹叶 土瓜根 生葛根 李根 芦根 菰根 茅根 冬瓜 马乳 牛乳 羊乳 \x黄胆\x 茵陈 栀子 紫草 白藓 \x上气咳嗽\x 麻黄 杏仁 白前 橘皮 紫菀 款冬 五味 细辛 蜀椒 半夏 生姜 干姜 桃仁 苏子 夜干 芫花根 百部根 \x呕吐\x 浓朴 橘皮 人参 半夏 麦门冬 白芷 生姜 铅丹 鸡子 薤白 甘竹叶 \x痰饮\x 大黄 甘遂 芒硝 茯苓 荛花 茈胡 芫花 前胡 术 细辛 旋复花 人参 浓朴 枳实 橘皮 半夏 生姜 甘竹叶 \x宿食\x 大黄 巴豆 朴硝 茈胡 术 桔梗 浓朴 皂荚 曲、 槟榔 \x腹胀满\x 麝香 甘草 人参 术 干姜 浓朴 子 枳实 桑根白皮 皂荚 大豆卷 百合 \x心腹冷痛\x 当归 人参 芍药 桔梗 干姜 桂 椒 吴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