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者,实也。今本条不析出夹与夹中子,盖其用各别,皆疏导风热。
<目录>卷十三<篇名>槐花内容:今染家亦用,收时折其未开花,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黄滓,渗漉为饼,染 色更鲜明。治肠风热泻血甚佳,不可过剂。
<目录>卷十三<篇名>枸杞内容: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其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 ,子微寒,亦三等。此正是孟子所谓“性由杞柳”之杞。后人徒劳分别,又为之枸棘,兹强 生名耳。凡杞,未有无棘者,虽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多刺,大则少刺,还如 酸枣及棘,其实皆一也。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 用之。
<目录>卷十四<篇名>龙眼内容:经曰∶一名益智。今专为果,未见入药。《补注》不言,《神农本草》编入木部中品 ,果部中复不曾收入。今除为果之外,别无龙眼。若为益智子,则专调诸气,今为果者复不 能也。矧自有益智条,远不相当,故知木部龙眼,即便是今为果者。按今《注》云∶“甘味 归脾,而能益智。”此说甚当。
<目录>卷十四<篇名>浓朴内容:今西京伊芳阳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浓而紫色有油。味苦,不以姜制 ,则棘人喉舌。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气,又能走冷气,为世所 须也。
<目录>卷十四<篇名>猪苓内容: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目录>卷十四<篇名>竹叶内容:凡诸竹与笋,性皆微寒,故知叶其用一致。《本经》不言笋及苦竹性,若取沥作油,
亦不必强择也。张仲景竹叶汤用淡竹。笋难化,不益脾。邻家一小儿,方二岁,偶失照管,
壮热喘粗、不食多睡、仰头呻吟、微呕逆、瞑目多惊,凡三五日,医作慢惊治之。治不对,
病不愈。忽然其母误将有巴豆食药作惊药,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稍久,大吐,有物噎于 喉中,乳媪以指摘出之,约长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临阶曝者干箭笋。是夜诸证皆定 ,次日但以和气药调治,遂安。其难化也如此。经曰∶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小儿不能问,故 为难治,医者当慎谨也。
<目录>卷十四<篇名>枳实内容: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猝之病,
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 者,故用枳壳,其意如此。
<目录>卷十四<篇名>山茱萸内容:与吴茱萸甚不相类。山茱萸色红,大如枸杞子。吴茱萸如川椒,初结子时,其大小 亦不过椒,色正青。得名则一,治疗又不同。未审当日何缘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补养肾脏,
无 一不宜。经与《注》所说备矣。
<目录>卷十四<篇名>吴茱萸内容: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过,始可用。今文与注及注中药法皆不言,亦漏落也 。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目录>卷十四<篇名>栀子内容: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治之。
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 ,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着。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 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目录>卷十四<篇名>槟榔内容:二书所说甚详,今人又取尖长者入药,言其快锐速效,屡尝试之,果如其说。
<目录>卷十四<篇名>合欢花内容:其色如今之醮晕线,上半白,下半肉红,散垂如丝,为花之异。其绿叶至夜则合,
又谓之夜合花。陈藏器、日华子皆曰皮杀虫,又曰续筋骨。经中不言。
<目录>卷十四<篇名>秦椒内容:此秦地所生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叶差大,椒粒亦大而纹低,不若 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种椒,如此区别。
<目录>卷十四<篇名>卫矛内容: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尝于平陆地见也。叶绝少,其茎黄褐色,若柏皮,三面如锋刃 ,人家多燔之遣祟。方家用之亦少。
<目录>卷十四<篇名>紫葳内容:今蔓延而生,谓之为草。又有木身,谓之为木。又须物而上。然干不逐冬毙,亦得木 之多也,故分入木部为至当。唐白乐天诗∶“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由是益知非草也 。《本经》又云∶“茎叶味苦。”是与瞿麦别一种甚明。《唐本·注》云∶“且紫葳、瞿麦 皆《本经》所载,若用瞿麦根为紫葳,何得复用茎叶?”此说尽矣。然其花赭黄色,本条虽 不言其花,又却言茎叶味苦,则紫葳为花,故可知矣。
<目录>卷十四<篇名>芜荑内容:性温,治大肠寒滑不可缺也,须佐以他药为丸服。温而散走寒气。
<目录>卷十四<篇名>茗苦内容:今茶也。其文有陆羽《茶经》、丁谓《北苑茶录》、毛文锡《茶谱》、蔡宗颜《茶 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