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10页

粟米一合炒。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日二服。
〔论〕蠡草花实。其功专主于下焦之阴。即花色紫碧。可以揣其所入。有合于阴中之 阳也 和于 蠡实服 下焦之 <目录>卷九\隰草部<篇名>子内容:叶似菊而薄。多细丫。面背皆青。高者四五尺。其茎白色。如艾茎而粗。八九 细花。结实如艾。中有细子。极易繁衍。(濒湖)
味辛苦气微寒。微温。降也。阴中微阳。入足厥阴血分。 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胪 胀留 心腹 及月 饮 〔论〕 子。据方书似为行滞血之剂。然有不可概者。盖血之由瘀而得畅。不徒以 疏 犹 <目录>卷九\隰草部<篇名>蓄内容:一名扁竹。出东莱山谷。所在有之。春仲蔓延布地。苗似瞿麦。根似蒿。弱茎促节 紫赤似钗股。叶细绿似 竹。节间出花甚细。色微青黄。或淡红。似蓼蓝花状。遂结 (核)
气味苦平。 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本经)疗霍乱黄胆。利小便。(濒湖) 热淋 涩痛。
治小儿 隔宿 〔论〕 蓄概谓为通利之药。然观其引蔓促节。节节开花。若封而辟。辟而封。当有 逐节 主杀虫者 治于湿化 蕺于历代本草。俱在菜部。至先生改隶隰草。具有特见。李氏纲目仍载蕺于菜部柔滑类 。且引赵叔文紫蕺养猪之说。是泥于蕺菜之名。而未能更定耳。春秋时勾践有采蕺事。想犹 尝 百 部 书 从 佑识)
<目录>卷十\毒草部<篇名>大黄内容:出河西山谷及陇西者为胜。益州北部汶山西山者次之。二月卷生黄赤。放叶时四四相 当。粗长而浓。宛似羊蹄。茎高三尺许。味酸而脆。三月花黄。五月实黑。八月采根用。根 形亦似羊蹄。大者如碗。长二尺许。切片阴干。理文如锦。质色深紫。(核)
\x根\x 大苦大寒。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手足厥阴经血分。 黄芩为之 使。 本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 。安和五脏。 诸本草治诸实热不通。除肠胃结热诸病。泻心下痞满心腹胀满。(俱指热之 结于血中者而言)除痰实。利壅滞。行土郁。调血脉。苦峻下走。治中下焦湿热诸证。疗 下 以 故其性猛利。所至荡平。略无阻碍。味 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用大黄黄芩黄 何也。丹溪云。正因少阴经阴气不足。阳 黄泄去亢盛之火。使之和平也。夫 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故 (无己) 大黄乃血分之药。病在 心之气不足。而包络肝脾胃之邪火 按之软者。仲景用大黄黄连泻心 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 问太阴所致为痞满。又浊气 血分。亦在上脘分野。)
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 寒。似得水正化。而炎上作苦 素问云。承乃制。制则生化 有不行。变生 难。舍同类之苦以入之。不能彰其用矣。
病在五脏。主心腹部位。若肠胃之间。心腹之分。夏气热 致成症瘕积聚。变生寒热胀满者。皆心用不行也。大黄能 下赤白。初起可同枳壳槟榔当归甘草滑石作丸投之。是迎而 胃。同碱及白蔹乳香没药陈小粉炒。醋蜜调敷。作痈肿围药 黄酒蒸八两。前胡八两。橘红四两。另有青礞石二两。同焰 末二两。各取末。水发为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 百二十丸。温水吞下。即卧勿动。候药逐上焦痰滞。次日先 惟妊娠水泄忌之。西大黄拌蜜及竹沥。九蒸九晒。粉糊为丸 上二焦有热痰。因发偏头风。诸药不效。目将损者。又治中 夜卧即梦遗者。临卧。以升麻陈皮汤吞三四钱。湿热去即止 头末半两。各服三钱。有厥冷者。酒服。无厥冷五心烦。蜜 实病于湿热也。人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结滞则元气不壮。
大黄一服。坚乃如故。但须审虚实用之。实固可投。即虚火 补。盖其结滞者。非荡涤之味不能去也。 干血气痛。锦纹大 一升。熬成膏。(或加香附) 丸芡子大。卧时酒化一丸服。大便利一二行。红漏自下。
调经仙药。录之以见醋煮者不独治块也。 湿热眩晕不可当者。酒炒大黄为末。茶清服二 录此以见大黄之能至于极上也。
〔论〕 大黄号曰将军。荡涤肠胃结热实热湿热。至为劲直而驶疾。产河以西者。禀金 气为 瘀 以 其 不通)
矣。总之 (即三焦 互主风寒燥 于湿以为病。
如症块积聚 劲疾猛利。由其 胜)金为土子而导引 化。血乃生。金为水母 而致水之用。(水之所用 止能泄气中湿热。不能 寒之味。概以牵牛泄湿 焦。斯理犹未遽悉。夫 而水土更合德以立地 能伤元气。耗阴血。凡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弗轻用。(濒湖) 凡血闭由于血枯。
而不由 闭由于 少腹痛 而不可 脚风气 犯。乳 〔修治〕 化脾积血块。多用醋熬成膏。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也。(洁古) 非借 酒力。
浸蒸熟 或酒蒸微熟可也。如热痢初起。
用。然有难执者。如腰脚风气作 末六分。入破头鸡卵中。搅匀蒸 <目录>卷十\毒草部<篇名>常山内容:苗名蜀漆。功用相同。
气味苦辛寒。有毒。 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劫痰截疟。逐老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