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74页

泻。便溺遗失。精气溢泻。以及血液妄行。寝汗不禁。皆脱也。虽云涩可待滑。收 可待脱。还须裁其本。度其标。评其后先。定其缓急。(之颐)
〔论〕 金樱子味酸涩。木化同金化。夫木之味酸。乃阴不能遽致于阳也。金之味涩。
乃阳不得即达于阴也。是皆气化为之先。而不得流畅。故归之于味耳。然则阴阳之气俱脱者。
此 缪氏。泄泻由于火热暴注。小便不禁。精气滑脱。因于阴虚火炽者。皆不宜用。
〔辨治〕 当取半黄者。干。捣末用之。世人待红熟时。取汁熬膏。味甘。全断涩味。
都失本性。大误。
金樱根 气味与子同。准绳用治阳证脱肛。下寸白虫。取东行根同糯米。水煎。空心服 。神效。醋煎服。化骨硬。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木棉仁内容:有草木两种。交广者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叶如胡桃。实大如拳。江南淮北所种。茎弱 如蔓。叶有三尖如枫。实大如桃。此种本出南番。宋末始入。取其子。去壳用仁。
气味辛热。微毒。入肝入肾。祛风湿及寒湿之药也。得地中之阳。复感秋金之气以成。
辛能散风邪。热能除寒湿。凡下部有风寒湿邪者。宜之。(仲淳)
肝肾虚者。不宜用。一切阴虚火炽。痿弱。下体无力者。咸忌。(仲淳)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石南叶内容:生于石间向阳处。故名。叶似枇杷。叶之小者。其背无毛。光而不皱。凌冬不凋。
有二叶为花苞。二月开时如椿花。甚细碎。花罢渐生新叶。湖南北江西二浙甚多。(宗 )
味辛苦。气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厥阴少阴经。五加皮为之使。恶小 蓟。主益肾气内伤阴衰。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利筋骨皮毛。杀虫。逐诸风。浸酒饮。治 头风。女子久服。令思男。能强肾治风痹。肾弱为要药。(濒湖)石南得火金之气。观其用 当是金胜火微。止应有小毒。少阴属水。得金气之浓者。能生水。故养肾气。又肾肝在下而 主筋骨。得所养则内伤阴衰自起。筋骨皮毛自利。脚弱自健也。(仲淳)同巴戟苁蓉锁阳鹿 茸山萸枸杞。治肾经虚寒。精滑精冷。同白蒺藜桑叶首乌巴戟仙灵脾五加皮菟丝子威灵仙虎 骨。治肝肾为风寒湿所乘。以致痹弱不能行动。小儿通睛。因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 风。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用石南散吹鼻通顶。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 五七个。为末。每吹少许入鼻。一日三度。内服牛黄平肝药。
〔论〕 石南叶凌冬不凋。具足水中之阳。观其花于春。而叶即随发。是本水中元气以 畅春木生化之用者。其味辛。是木媾于金而元气得以上达也。本经所云益肾气。盖益肾中阴 气。(惟益阴气。故能疗五脏邪气。除热又逐诸风。)女子久服思男者。乃阴气盛则趋阳以化 也。夫阴气盛而趋阳以化。则出地之风化得其正而风眚平。(阴气不足。则阳无以化而为风。
阳 之微。先于治风。在中风证多用之。亦以疗热痹。若不知本于肾气具足而趋所生。只等于辛 散之风剂。则失之远矣。
〔修治〕 三四月采叶。阴干用。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南天烛内容:似木而类草。江左州郡多有之。叶类苦楝而小。凌冬不凋。临水生者尤茂。七月开小白 花。结实成簇。生青熟紫。秋中绛赤如丹。
\x枝叶\x 味苦。微涩酸。气平凉。入心脾肾三经。主治止泻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 。令人不饥。变白却老。凡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面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
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南烛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故有轻身长年等效。
再变白之药多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仲淳)寒食采其叶。渍水染 饭 正黑如 珠。袋盛之可适远方。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行。治一切风疾。久 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细锉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 二斗。去渣净锅。慢火煎如稀饴。瓷瓶盛之。每温酒服一匙。日三服。一方。入童便同煎。
\x南烛子\x 味酸甘。气平。主治变白驻颜。轻身却老。功效尤胜枝叶。牧童食之。辄止饥渴。即其 验矣。
〔论〕 南天烛叶实。凌冬不凋。临水尤茂。是具足真阴之气者也。寒食日造青精饭。
能资阳气。是水达于木也。七月结青实。九月乃紫。是本阴中具足之真阳。由金以裕其用。
而火又达于金也。水达于木。则阴乘阳以升。火达于金。则阳御阴以降。(凡实至秋冬而紫 赤者甚多。惟合于叶之染饭色青。乃为阴升阳降耳。)宜其变白却老。为修真家所须。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紫荆皮内容:高树柔条。春开细碎紫花。花罢叶出。至秋子熟。圆小如紫珠。皮梗及花。气味功用并 同。
味苦。气平。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通小肠活 血行气。解毒消肿。散痈疽喉痹。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下蛇虺虫蚕狂犬毒。(并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