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生化不穷也。
生化不穷。则何冷气之不行。又何诸气为病之不疗乎。凡物之气。其温热者本升。升乃气之 达。寒凉者本降。降乃气之郁。惟兹味禀于温热。乃能纵降而升。即自升而降。正合于阳从 地升。复从天降。俾一切寒凉之着。皆无留行。此升降自然之机。不可以破泄真气目之者也。
就升降 又或因寒凉而其气益虚。和以兹味。俾寒凉无伐气之患。如治痢之香连丸。又如治气虚而病 肝火者。投此味于苦寒中。其效乃捷。陶氏所由目为引药之精。而缪氏又云清明开发。行药 之神也。缪氏云。详其治疗。与今白木香当是两种。今市肆所有。正白木香也。其味辛。其 气温。专主诸气不顺而已。肺虚有热者。慎无犯之。元气虚脱。及阴虚内热。诸病有热。心 痛属火者。禁用。
〔修治〕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良。凡入理气药。忌见火。入煎药。磨汁内熟汤中服。
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高良姜内容:高良当作高凉。即今高州。汉为高凉县。生内郡者不堪入药。(濒湖)
根味辛兼苦。气温热纯阳。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温中下气。疗心脾久冷作痛。治内 冷腹痛 苓佐之。为其解散胃中风邪也。(士瀛)秽迹佛方。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乃胃脘有滞或有 虫。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 洗七次 寒怒兼有。各一钱半。以米饮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立止。霍乱吐利。高良姜炙令香。
每用 钱。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论〕凡辛温辛热之味。温多就土。以土喜暖也。热多就火。同气相求也。辛味胜于温 热者。则就金。辛温独胜。即能开滞散结。辛温兼苦。则又散而下行。如良姜之辛温。治冷 气吐泻翻食等证。以其辛而兼苦。有下气之功也。人身中土。实司升降之枢。而升降者只是 一气。若阳并于阴。则升降之道穷。故即病于中土。或为霍乱。甚则为反胃。其谓良姜能去 风冷者。以阳气大虚。则亦病于风。故不止曰风。而曰风冷。惟此能奏功于阳也。
此味用根。其仁即红豆蔻。红蔻辛热。最能动火伤目致衄。
缪氏云。良姜辛温大热。惟客寒犯胃而呕逆。及伤生冷致成霍乱者。宜之。如胃火作呕。
伤 〔修治〕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萸东壁土炒用者。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缩砂密内容:三四月花开根下。五六月成实。实在根下。仁藏壳内。取密藏之意。故名。八月采者。
气味完固。
味辛微苦而涩。气温芳窜。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七 经。得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入脾。得黄柏茯苓为使入肾。得赤白石脂为使 入大小肠。主脾胃气结滞不散。醒脾开胃。益肾和中。行气。散寒饮。消宿食。治胀痞。噎 膈呕吐。止冷气痛。疗虚劳冷泻及休息痢。调女子崩中。安胎止痛。(行气故也)除咽喉口 齿浮热。(所治皆通行结滞之功)缩砂属土。芳香入脾。和合五脏冲和之气。能引诸药归宿 丹田。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也。(韩 )香达脾。辛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
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毒之药多矣。日华用主一动气。
转筋霍乱。缘是病必由脾胃为邪所干。其气壅滞闭塞而成也。花实在根下。固甲函孚。界列 八膈。砂粒攒簇。敛缩密藏。犹夫其息以踵。而孕毓元阳。保任冲举。是故升出降入。靡不 合宜。观其补虚安胎。填崩镇惊。滑可涩。脱可收。渗可弥。奔豚可下。及秋不能从外而内。
冬不能 土。及春不能自下而上。夏不能从内而外者。亦可使之从升从出矣。乃若解毒散滞。伸筋舒 郁。化痞却痛。彻饮调中。开噎膈。摄吐逆。此正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苏胃醒脾之力也。
毋仅瞻其升出。失却其降入之原。(之颐)得人参橘皮。宜藿香茯苓白芍炙草。治泄泻呕吐。
及不思食。得藿香陈皮木瓜。治霍乱转筋。腹痛吐泻。独用两许。炒为末。入食盐三钱。滚 汤一碗泡浸冷服。治干霍乱累效。
〔论〕缩砂密初尝之酸辣而有咸。后转微苦。仍兼酸辣咸之味。苦味尽处带澹甜酸意。
而唾渣有余香。(大抵辛苦居多。而辛尤胜。咸酸为少。而酸尤劣。)夫咸水气。土之元。酸 木气。土之用。辛金气。土之化。辛具于咸酸中。是咸酸之味。得辛气以畅也。因而转苦者。
达 咸味。)苦尽而微有澹甜者。五味皆归中土以达其化也。唾渣有余香者。金气同于火气。以 终始之也。夫中土为四气所生。而四气即由中土所成。是以脾为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有 辛甘酸苦。脾之属土而本味亦咸者。缘水土合德以立地。(所谓咸者水气为土之原)此物带 有咸味。故能理肾气归元。而引诸药入丹田也。岂徒花实结于根下。可想见归元之义乎。顾 或以所治皆虚冷结滞之病。其用当偏于辛温。而所谓兼四味备四气者。谅犹不切。不知缩砂 乃气分药也。人身水中有火而气生。(气之体也)水上合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