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9-汤液本草-第4页

其本,邪气滋甚,其病 益畜。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十数证皆去矣。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 轻病,后治重病,如是则邪 气乃伏。盖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 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尤急也。除大小便不 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 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然非真 泻其火,十二经中各有金木水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 治其本,后治其标。既肝受火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荥火,行间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 经五穴内泻荥火,少府穴是也。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 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虚则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
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补木,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 穴中泻水,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 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篇名>五方之正气味内容:(制方用药附)
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肝胆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肠、三焦、包络应之。
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肠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肾、膀胱应之。
人乃万物中之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气而生化也。圣人垂世立教,不 能浑说,必当分析,以至理而言,则阴阳相附不相离,其实一也。呼则因阳出,吸则随阴入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上说止明补泻用药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为君。用药 之机会,要明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清中清 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故《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 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 平也。详见本论。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篇名>随证治病药品内容: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 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顶巅痛,须用 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 ,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
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