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 死,诡云尚在。试其术者,破家丧身,未死则不悟,既死则又不知。历世以来,昧者接踵,
总由畏死贪生之念,迫于中而反以自速其死耳。悲夫!
<目录>中品<篇名>磁石内容: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味辛则散风,石性燥则除 湿,其治酸痛等疾者,以其能坚筋骨中之正气,则邪气自不能侵也。除大热,寒除热。烦满 ,重降逆。及耳聋。肾火炎上则耳聋,此能降火归肾。
凡五行之中,各有五行,所谓物物一太极也。如金一行也,银色白属肺,金色赤属心,
铜色 黄属脾,铅色青属肝,铁色黑属肾。石也者,金土之杂气,而得金之体为多。何以验之?天 文家言星者金之散气,而星陨即化为石,则石之属金无疑。而石之中亦分五金焉,磁石乃石 中之铁精也,故与铁同气,而能相吸,铁属肾,故磁石亦补肾。肾主骨,故磁石坚筋壮骨;
肾属冬令,主收藏,故磁石能收敛正气,以拒邪气。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
<目录>中品<篇名>阳起石内容:味咸微温。主崩中漏下,寒滑之病。破子脏中血,症瘕结气,寒热腹痛,无子,凡 寒凝血滞之病,皆能除之。阴痿不起,补不足。强肾补阳益气。
阳起石得火不燃,得日而飞;硫黄得日无焰,得火而发。皆为火之精,而各不同。盖阳 起石禀日之阳气以成,天上阳火之精也;硫黄禀石之阳气以成,地上阴火之精也。所以硫黄 能益 人身阴火之阳,阳起石能益人身阳火之阳也。五行各有阴阳,亦可类推。
<目录>中品<篇名>干姜内容:味辛温。主胸满,寒邪之在胸者则散之。咳逆上气,辛能润肺降逆。温中止血,血得 缓而归经。出汗,辛能散逐寒气,使从汗出。逐风湿痹,治寒邪之在筋骨者。肠 下痢,治 寒邪之在肠胃者。生者尤良。辛散之品,尤取其气性之清烈也。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辛 甚气烈,故能辟秽通阳。
凡味浓之药主守,气浓之药主散。干姜气味俱浓,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
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故性虽猛峻,而不妨服食也。
<目录>中品<篇名>苦参内容:味苦寒。主心腹结气,苦入心,以散热结之气。症瘕积聚,苦极则能泄。黄胆,寒能 除郁热。溺有余沥,心通于小肠,心火除则小肠郁塞之气通矣。逐水,小肠通则水去。除痈 肿诸疮皆属心火,心火清则痈肿自去也。补中,《内经》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即此 义也。明目止泪。寒清肝火,苦除肝湿。
此以味为治也,苦入心,寒除火,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但黄连似去 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则以黄连之气味清,而苦参之气味浊也。
<目录>中品<篇名>当归内容: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润肺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皆风寒在血中之病。妇人 漏下绝子,荣血不足之病。诸恶疮疡,金疮,荣血火郁及受伤之病。煮饮之。煮饮则能四达 以行诸经。
按血在经络之中行不流息。故凡用行血补血之药,入汤剂者为多,入丸散者绝少。故古 人治病,不但方不可苟,即法亦不可易也。当归辛香而润,香则走脾,润则补血,故能透入 中焦荣气之分,而为补荣之圣药。当归为血家必用之药,而《本经》无一字及于补血养血者,
何也?盖气无形可骤生,血有形难速长。凡通闭顺气,和阴清火,降逆生津,去风利窍,一 切滋润通和之品,皆能令阴气流通,不使亢阳致害,即所以生血也。当归辛芳温润,兼此数 长,实为养血之要品,惟着其血充之效,则血之得所养,不待言而可知。此等当参全经而悟 其理。
<目录>中品<篇名>麻黄内容:味甘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凡风寒之在表者,无所不治 ,以能驱其邪,使皆从汗出也。止咳逆上气,轻扬能散肺邪。除寒热,散荣卫之外邪。破症 坚积聚。散脏腑之内结。
麻黄,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之最清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 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浓者,其力更大。盖出入于空虚 之地,则有形之气血,不得而御之也。
<目录>中品<篇名>芍药内容:味苦。主邪气腹痛,肝气乘脾则痛,敛肝气则痛除。除血痹,肝邪凝滞之病。破坚积 ,寒热疝瘕,肝邪结聚之气。止痛,血和则痛止。利小便,肝气下达于宗筋,故小便亦利。
益气。肝气敛则受益。
芍药花大而荣,得春气为盛,而居百花之殿,故能收拾肝气,使归根反本,不至以有余 肆暴,犯肺伤脾,乃养肝之圣药也。
<目录>中品<篇名>玄参内容: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热,积聚,皆火气凝结之疾。女子产乳余疾,产后血亏,冲脉之 火易动。清血中之火,则诸疾平矣。补肾气,令人目明。除阴分之火,则头目清明矣。
玄参色黑属肾而性寒,故能除肾家浮游上升之火。但肾火有阳有阴,阳火发于气分,火 盛则伤气。《内经》所谓壮火食气是也。阴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