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56-要药分剂-第44页

北产紫黑者良。入滋补药。蜜浸蒸。入劳嗽药。生用。俱捶 碎核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覆盆子内容:味甘酸。性微温。无毒。
【主治】主起事。缩小便。泽肌肤。乌髭发。女人食之有子。同蜜为膏。治肺气虚寒。
(备 要)
【归经】入肝肾二经。为补涩之品。(兼补剂 益肾脏而固精 补肝虚而明目)
【前论】寇氏曰。此能收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故名。 士材曰。强肾无燥热之偏。
固 【炮制】雷公曰。凡使。淘去黄叶皮蒂。酒蒸晒干用。
以上涩剂草部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椿樗白皮内容:香者名椿。臭者为樗。味苦。性寒。无毒。禀地中之阴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疳 。樗根尤良。(开宝) 杀疳虫蛔虫疥 。鬼疰传尸。蛊毒下血。赤白 久 痢。
不住。
湿。去脾胃陈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固肠燥湿之品。(苦燥湿 寒胜热 涩收敛)
【前论】丹溪曰。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湿热为病宜用。但痢疾滞未尽。勿用。 孟 诜 满 气 鳌按、时珍以樗皮为性利。但樗皮亦能止泻。毕竟是涩药。
【禁忌】经疏曰。凡脾胃虚寒者。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忌。以其徒燥也。滞下积气未 尽者 【炮制】备要曰。凡使二皮。以东引者良。去粗皮。或醋炙蜜炙用。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秦皮内容:味苦。性寒。无毒。禀西北高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大戟为使。恶吴萸。
【主治】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本经) 男子少精。妇人带 下。
小 煎水 敷。(
【归经】入肝胆二经。兼入肾经。为收敛之品。(兼补剂 眼科要药)
【前论】范汪曰。秦皮之功。以能除肝热而明目。故治目疾惊痫。以其收涩而寒。故治 崩带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诃黎勒内容:即诃子。味苦酸涩。性温。无毒。降也。阴也。
【主治】主冷气。心腹胀满。下食。(开宝) 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甄权) 下宿 物。止 腹虚痛。
之。及煎 【归经】入肺大肠二经。为收敛之品。(生用清金保肺行气煨用固气实肠温胃)
【前论】寇氏曰。气虚人宜缓缓少用。以此虽涩肠。而又泄气也。 庵曰。肺敛则音 开。
嗽 【禁忌】经疏曰。凡气虚嗽。痢初起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以六棱黑色肉浓者良。酒浸。蒸去核。取肉用。用核不用肉。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棕榈皮内容:味苦涩。性平。无毒。感微阳之气而生。
【主治】主鼻衄。吐血。破症。治肠风。赤白痢。崩中带下。烧存性用。(大明) 主 金 疮。
【归经】入肝脾二经。为止血之品。
【前论】时珍曰。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
与发 【禁忌】经疏曰。凡血症初起。及瘀血未尽者。均忌。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金樱子内容:味酸。性平。无毒。得阳气而兼木化以生。降也。阴中阳也。
【主治】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本经) 〔花〕主冷热痢。(大 明) 〔东行根皮〕炒用止泻血。及崩带。(时珍)
【归经】入肾经。兼入膀胱大肠二经。为固精秘气之品。
【前论】沈存中曰。金樱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当取半黄者捣干末用。若待红熟熬 膏。
为快。
【禁忌】经疏曰。泄泻由火热暴注者。小便不禁。及精气滑脱。由阴虚火炽而得者。均 忌。
【炮制】备要曰。凡使。去核毛刺用。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南烛子内容:味酸甘。性平。无毒。
【主治】主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纲目) 〔枝叶止泄。除睡。强筋。益气。
变 【归经】入心脾肾三经。为固涩之品。
【前论】虞抟曰。凡变白之药。都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
鳌按、纲目于南烛枝叶。载有止泄除睡变白三条。于子载有固精驻颜二条。其强筋益力。
子 子 血 半 加 以上涩剂木部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醋内容:古名苦酒。味酸。性温。无毒。得温热之气。故从木火而化。
【主治】主胃脘气疼。症瘕积聚。产后血晕。及诸失血过多发晕。止心痛。咽痛。杀一 切鱼 并产 【归经】入肝经。为收敛气血之品(散瘀 解毒 消食)
【前论】士材曰。入药当用米造。二三年陈者。小麦醋不及。但能伤筋损齿。不宜多食。
鳌按、大能开胃气。醒脾气。不但收敛之功见长也。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罂粟壳内容:味酸。性涩。微寒。无毒。得醋、乌梅、橘皮良。
【主治】主止泻痢。固脱肛。治遗精。久嗽。止心腹筋骨诸痛。(纲目) 〔罂粟米〕主 行 风 【归经】入肾经。为敛肺涩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