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56-要药分剂-第47页

湿。消痰截疟之品。(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开郁破气)
【前论】宗 曰。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宜与木瓜、乌梅、砂仁、益智神曲、
麦 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 明独胜之火。
【禁忌】经疏曰。凡疟不由于瘴。心胃痛由火而不由寒。泻痢胀满。或小水不利。由暑 气湿 【炮制】 备要曰。闽产名草豆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缩砂。辛香 气 铁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肉豆蔻内容:一名肉果。味辛。性温。无毒。禀火土金之气以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积冷心腹胀满。霍乱。中恶。吐沫冷气。小儿乳霍。(开宝) 解酒毒。消 皮 外络 研末粥饮下。(李 )
【归经】入脾胃二经。兼入大肠经。为消食止泄之品(理脾 暖胃 固肠 下气)
【前论】丹溪曰。肉蔻属金与土。温中理脾。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 自下 【禁忌】经疏曰。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 方盛 【炮制】雷公曰。以糯米粉熟汤搜裹。 火中煨熟。去粉用。忌犯铁。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益智仁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得火土金三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去壳用。
【主治】主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好古)涩精固气。宣通气郁。温中进食。
摄 涎 足 【归经】入脾经。兼入心肾二经。为行阳退阴之品。(兼补剂补心气命门三焦不足)
【前论】海藏曰。益智本脾药。主君相二火。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 大凤 母。
智。
【禁忌】经疏曰。凡症属燥热。病患有火者。不宜用。故呕吐由热而不由寒。气逆由怒 而不 均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补骨脂内容:味辛。性温。无毒。禀火土之气。兼得天令之阳以生。降多于升。阳中微阴也。得 胡麻良。恶甘草。忌羊猪血。
【主治】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开宝) 男 子腰 肾泄 【归经】入脾命门心包三经。为壮火益土之品。(补相火以通君火)
【前论】飞霞曰。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
骨髓 相生 为血 【禁忌】经疏曰。凡病阴虚火动。阳道妄举。梦遗尿血。小便短涩。目赤口苦舌干。大 便燥 【炮制】雷公曰。此性燥毒。须酒浸一宿。再以东流水浸三日夜。蒸半日。晒干。胡桃 肉同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葫芦巴内容:味苦。性温。无毒。禀春夏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
【主治】主肾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茴香、桃 仁。
【归经】入命门经。为壮元阳除寒湿之品。(兼补剂 能温暖丹田)
【前论】洁古曰。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 子和曰。有人病目不睹。
思 此 【炮制】禹锡曰。出岭南番舶者良。云是番莱菔子。酒浸或蒸或炒。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附子内容:味辛甘。性大热。有大毒。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兼得天之热气以生。降多升少。
浮中沉无所不至。阳中阴也。地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童便 、犀角。忌豉汁。得川椒、食盐。能引下行。直达命门。
【主治】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本 经) 腰脊风寒。香港脚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淫腹 寒。阴 阳。久 聋。(
【归经】入命门三焦二经。兼入脾肾膀胱三经。为回阳退阴之品。(兼补剂 专补命门 相火 【前论】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 药入 祛除 阳益 传遍 待 之即 药。
格不 也。
寒治 先其 鳌按、热药不但附子。一切姜、桂皆然 阳俱虚。或阴虚更甚于阳者。以热药治之。
原以补阳。余曾见一医治一阴虚之妇。其医 不痊。且愈多枯燥象。可见人参补阳。虽有益 足。若但与补阳药用之。未见其有济也。读书 【禁忌】经疏曰。一切阳症。火症。热症。阴虚内热血液衰少症。均忌。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川乌内容:味辛。性热。有毒。即附子之母。
【主治】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诸风。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坚痞。感寒腹痛。

元素) 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李杲) 补命门不足。肝风虚。(好古)
【归经】入脾命门二经。为助阳退阴之品。(通行十二经络功同附子而稍缓)
【前论】宗 曰。补虚寒须用附子。去风即多用川乌。大略如此。 时珍曰。附子性重 滞。
鳌按、乌头以出川彰明者为上。故加川字以别草乌头也。附子即附生于乌头者。故亦以 川产 物。
虽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