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脉 伏。此胃中有结热,故昏瞀不省人;以阳气不能布于外,阴气不持于内,即颤掉而厥。遂与 大承气汤,至一剂,乃愈。方见仲景。后服金箔丸,方见《删繁》。
有男子,年六十一,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利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汁出后,
头 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叶上有浮泡小疮,黄汁出,乃与小续命汤中加羌活一倍,服之 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丝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黄数斤,脉左上二部、右 下二 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薏苡仁一两 ,以治筋急,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因 令尽去人参、芍药、黄芩三物,却加当归一两半,遂安。今人用小续命汤者,比比皆是,既 不能逐证加减,遂至危殆,人亦不知。今小续命汤,世所须也。故举以为例,可不谨哉!
夫八节之正气,生活人者也;八节之虚邪,杀人者也。非正气则为邪,非真实则为虚。
所谓 正气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此天之气也。若春在经络,夏在肌肉,秋在皮肤,冬在 骨髓,此人之气也。在处为实,不在处为虚。故曰,若以身之虚,逢时之虚邪不正之气,两 虚 相感,始以皮肤、经络,次传至脏腑;逮于骨髓,则药力难及矣。如此则医家治病,正宜用 药抵截散补,防其深固而不可救也。又尝须保护胃气。举斯为例,余可效此。
<目录><篇名>卷第二属性:己酉添加衍义 <目录>卷第二<篇名>序例下属性:谨按诸药,一种虽主数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复恐单行经用,赴 急 抄撮 ,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药名,便可于此处疗,若欲的寻,亦兼易解。其甘苦之 味 可略,有毒无毒易知,唯冷热须明。今根据本经、别录,注于本条之下。其有不宜入汤酒,宜 入汤酒者,今亦条于后矣。(今详,唐本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多有差互;今 于逐药之下,根据本经、别录而注焉。)
凡墨盖子下并唐慎微续添 疗风通用 防风 (温)
防己 (平,温)
秦艽 (平,微温)
独活 (平,微温)
芎 (温)
羌活 (平,微温)
麻黄 (温,微温)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 鹿药 (温)
天麻 (平)
海桐皮 (平)
(平)
威灵仙 (温)
《药对》∶ 枫香 (平。治疹痒毒。臣)
薏苡仁 (微寒。主风筋挛急,屈伸不得。君)
萎蕤 (平。治中风,曝热,不能转动者。君)
巴戟天 (微温。治风邪气,君)
侧子 (大热,治湿风,大风,拘急。使)
鳖头血 (治口僻。臣)
山茱萸 (平。治风气。臣)
淡竹沥及叶 (大寒。主风 疾。臣)
牛膝 (平。主风挛急。君)
细辛 (温。主风挛急。君)
菖蒲 (温。君 并桂心 大热。吹鼻中,主风喑。君)
梁上尘 (微寒。以小豆大吹鼻中,治中风。使)
葛根 (平。主暴光中风。臣)
白藓皮 (寒。治风,不得屈伸,风热。臣)
白薇 (大寒。治曝风身热,四肢急满,不知人。臣)
菊花 (平)
天门冬 (平,大寒)
附子 (温,大热)
杜若 (微温)
麦门冬 (平,微寒)
羚羊角 (温,微寒)
犀角 (寒,微寒)
本 (温,微寒)
天雄 (温,大温)
黄 (微温)
蒺藜子 (温,微寒)
(私以反) 耳实 (温) 叶 (微寒)
狗脊 (平,微温)
莽草 (温)
柏子仁 (平)
蔓荆实 (微寒,微温)
当归 (温,大温)
乌喙 (微温)
萆 (平)
羊踯躅 (温)
栾荆 (温)
辛夷 (温)
小天蓼 (温)
干蝎 (温)
乌蛇 (温)
天南星 (温)
乌头 (温,大热)
白花蛇 (温)
酸枣仁 (平)
鼠粘子 (平)
牛黄 (平)
枳壳 (微寒)
牡荆 (微寒,平)
风眩 菊花 (平)
飞廉 (平)
羊踯躅 (温)
虎掌 (温,微寒)
杜若 (微温)
茯神 (平)
茯苓 (平)
白芷 (温)
鸱头 (平)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 茯牛花 (平)
《药对》∶ 芎 (温。臣)
防风 (微温。主头眩颠倒,大风湿痹。臣)
人参 (微温。主头眩转。君)
兔头骨 (平。臣)
蔓荆实 (微寒)
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