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58-证类本草-第181页

与附子皆非正生,谓从乌头旁出也。以小者为侧子,
大者为附子。今称附子角为侧子,理必不然。若当阳以下,江左及山南嵩高、齐、鲁间,附 子时复有角,如大豆许。夔州以上剑南所出者,附子之角,曾微黍粟,持此为用,诚亦难充 。比来京下,皆用细附子有效,未尝取角。若然,方须八角附子,应言八角侧子,言取角用 ,不近人情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昔多不用,今以疗香港脚甚效。按∶陶云侧子即附 子边 角之大者,削取之。苏云只是乌头不共附子同生。小者为侧子,大者为附子。殊无证据。但 云附子角小如黍粟,难充于用,故有此说。今据附子边,果有角大如枣核及槟榔已来者,形 状亦自是一颗,仍不小。则乌头旁出附子,附子旁出侧子,明矣。似乌鸟头为乌头,两歧者 为乌喙,细长乃至三、四寸者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名附子,旁连生者名侧子,五物同出 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其花紫赤,其实紫黑。今以龙州、绵州者为佳。作 之法∶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 之,数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
并不及前法。吴氏云∶侧子一名莨。神农、歧伯∶有大毒。八月采,阴干。是附子角之大者 ,畏恶与附子同。药性论云∶侧子,使。能治冷风湿痹,大风筋骨挛急。
图经曰∶乌头、乌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 汉,
今 并出蜀土。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于龙州。种之法∶冬至前,先将肥腴陆田耕五、七 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耕耔。至次年八月后方∶成。其苗高三、四尺以来,茎作 四 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有此四物 ,收时仍一处造酿方成。酿之法∶先于六月内,踏造大、小麦曲,至收采前半月,预先用大 麦 煮成粥,后将上件曲造醋,候热淋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则以水解之。便将所收附子等去 根须,于新洁瓮内淹浸七日,每日搅一遍,日足捞出,以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后向慢风 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若猛日晒,则皱而皮不附肉。其长三、二寸者,为天雄,割 削附子旁尖芽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者亦名为侧子。元种者,母为乌头,其余大、小者皆为 附子,以八角者为上。如方药要用,须炮令裂,去皮脐使之。绵州彰明县多种之,唯赤水一 乡者最佳。然收采时月与《本经》所说不同。盖今时所种如此。其内地所出者,与此殊别,
今亦稀用。谨按《本经》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而《广雅》云∶奚毒,附子也。一岁 为 (与侧同)子,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 此五物,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尔繁盛也。虽然药力当缓,于岁久者耳。崔氏治寒 疝心腹胁引痛,诸药不可近者,蜜煎乌头主之。以乌 头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润,取出焙干,捣筛,又以熟蜜丸,
冷盐汤吞二十丸如梧子,永除。又法∶用煎乌头蜜汁,以桂枝汤五合解之。饮三合不知,加 五合。其知者如醉,以为中病。《续传信方》∶治阴毒伤寒,烦躁,迷闷不主悟人,急者用 大附子一个,可半两者,立劈作四片,生姜一大块,立劈作三片,如中指长,糯米一撮,三 味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去滓。如人体温,顿服,浓衣覆之。或汁出,或不出,候心神定,
即别服水解散,太白通关散之类。不得与冷水,如渴,更将滓煎与吃。今人多用有效,故详 着之。
陈藏器云∶侧子,冷酒调服,治遍身风疹。雷公云∶侧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颗。附子,
如枣 核者 是,宜生用。治风疹神妙也。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 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用 。若服之,令人丧目。
<目录>卷第十<篇名>半夏属性:\r半夏\pd223.bmp\r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 胀咳逆,腹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有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 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田,一名地 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
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陶隐居云∶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用之皆 先汤 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唐本注 云∶半夏,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 重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问南人,说苗乃是由跋,陶注云∶虎掌极似半夏,注∶由跋乃 说鸢尾,于此注中似说由跋,三事混淆,陶终不识。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熟可以下痰。
又《图经》云∶苗一茎,茎端三叶,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实 大。采 得当以灰 二日,汤洗曝干之。药性论云∶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