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r 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 痛结烦疼。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陶隐居云∶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砂者为佳。
近年 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乃有紫华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
叶如菝 ,根作块有节,似菝 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 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生池泽复有仿佛。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张华云 ∶地多蓼者,必有余粮,今庐江间便是也。适有人于铜官采空青于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 似今之余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为雌黄,试涂物,正如雄黄色尔。唐本注 云∶陶云黄赤色石,疑是太一。既无壳裹,未是余粮,疑谓太一,殊非的称。臣禹锡等谨按 药性论云∶禹余粮,君,味咸。主治崩中。萧炳云∶牡丹为使。日华子云∶治邪气及骨节疼 ,四肢不仁,痔 等疾。久服耐寒暑。又名太一余粮。
图经曰∶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今唯泽、潞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 卵,
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 无时。《本经》又有太一余粮。谨按陶隐居《登真隐诀》载长生四镇丸云∶太一禹余粮 定六腑,镇五脏。注云∶按本草有太一余粮、禹余粮两种。治体犹同。而今世唯有禹余粮 不复识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后小镇直云∶禹余粮,盒饭用之耳 。余粮多出东阳山岸间,茅山甚有,好者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面,
啮之无复碜。虽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而苏恭亦云∶太一余 与禹余粮本一物,而以精粗为别,故一名太一禹余粮,其壳若瓷,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 是黄水,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渐变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
其诸色通谓之余粮也。今医家但用余粮,亦不能如此细分别耳。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心 下痞 ,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并碎之,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又按张华《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筛草,其实食 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至冬乃讫,名自然谷,亦曰禹余粮。今药中有禹余粮者,世 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然则,筛草与此异物而同名也。其云弃之江中 而为药,乃与生海池泽者同种乎?
经验方∶治产后烦躁。禹余粮一枚,状如酸KT 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紧筑,用炭一 秤,发顶 一斤 ,去火三分耗二为度,用湿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只使里内细研水淘澄五 、七度,将纸衬干,再研数千遍。患者用甘草煎汤调二钱匕,只一服立效。胜金方∶治妇人 带下 。白下∶即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件禹余粮用醋淬,捣 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别说云∶谨案∶越州会稽山中,见出一种甚良。彼人云∶ 昔大禹会稽于此地余粮者。本为此尔。
<目录>卷第三<篇名>太一余粮属性:味甘,平,无毒。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除邪气,肢节不利,大饱绝 力身重。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脑。生太山山谷。九月采。(
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陶隐居云∶今人唯总呼为太一禹余粮,自专是禹余粮尔,无复识太一者,然疗体亦相似,
《仙经》多用之,四镇丸亦总名太一禹余粮。唐本注云∶太一余粮及禹余粮,一物而以精、
粗为名尔。其壳若瓷,方圆不定,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名石中黄子。久凝乃有数 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变赤,因赤渐紫。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余 粮。今太山不见采得者,会稽、王屋、泽、路州诸山皆有之。臣禹锡等谨按吴氏∶太一禹余 粮,一名禹哀。神农、歧伯、雷公∶甘,平。季氏∶小寒。扁鹊∶甘,无毒,生太山上,有 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图经 文已具禹余粮条下。
陈藏器云∶苏云∶禹余粮及太一禹余粮,皆以精粗为名。余粮中黄子,年多变赤,从赤 入紫。
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师,即禹之理化。神君,禹之师也。师常服之,故 有太 一之名。兼服混然。张司空云∶还魂石中黄子,鬼物禽兽守之,不可妄得,即其神物也。会 稽有地名蓼,出余粮,土人掘之,以物请买,所请有数,根据数必得不可妄求,此犹有神,
岂非太一也。雷公云∶凡使,勿误用石中黄并卵石黄,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粮也。其石中黄 ,
向里赤、黑、黄,味淡微 。卵石黄,味酸。个个如卵,内有子一块,不堪用也。若误饵之 ,令人肠干。太一禹余粮,看即如石,轻敲便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