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一得集-第14页

邪入既深。腠理固密。故汤药不能发汗。必用蒸法始效。此古人之巧妙。非余之杜撰也。观名医类 案及本事方释义自知。
<目录>卷中医案<篇名>刘姓子泄泻危症治验属性:舟子刘某。年十四。风餐露宿。日以为常。夏秋之交。食少乏力。肌黄腹胀。其母以为虚也。与食桂圆数日。人益 困惫。
胃口愈闭。腹痛泄泻。然犹勉力操舟。迨至泄泻无度。魄门不禁。肢冷脉伏。目直神昏。始延余诊。至则其母对余而 泣。以为无生理也。余谛审之。舌苔白滑。口不渴饮。人不躁动。确系太阴寒湿。即慰之曰。病虽危险。尚属可救。书 附子理中汤与之。用生附子三钱。持方至药铺撮药。而司柜者。谓附子多则不过一钱。从未见生附可用三钱。嘱其 再来问余。余曰。我曾用六七钱而应手取效者。三钱尚是中剂。何云多也。嫌多不服。我亦不能相强。且必浓煎方效。
其母以病极危笃。姑进一剂。以冀万一。于是申刻服药。至酉戌时腹中作响。渐能开言识人。
至亥子时。复大泻一次。腹觉畅甚。起居自如。知饥索食。进锅巴汤半盂。次日问以病状。嘱其原方再服一剂。竟不泻。
亦不服药。三日即能负物以行。群以为奇。不知古法转危为安者甚多。何奇之有。然是症幸在乡僻穷民。故能速愈。若 在富贵之家。延医多人。各执己见。反多阻隔。不能愈矣。
<目录>卷中医案<篇名>某妪血痢危症治验属性:定海东山甲下某妪。前翁姓之邻居也。年四十余岁。患血痢日数十行。里急后重。腹如绞痛。粒米不入者十余日 矣。身大热。口大渴。症在垂危。呻吟欲绝。余因治翁姓子之症。乘便邀余诊脉。两关尺俱沉弦而数。按之抟指。余曰。
症属暑挟食积。遂与大剂黄连、黄芩、荆芥炭、银花炭、槟榔、木香汁、醋制大黄、归尾、红曲、贯众炭、地榆、槐花、
白芷、焦山楂等一剂而病减半。乃去大黄。加甘草、再剂而十愈七八。腹亦不痛。稍能进食。复去槟榔、贯众、白芷、
槐花。而加西洋参、石斛、炒麦冬、鲜荷叶、辰砂、益元散。又三剂而全愈。其四岁孙亦患是症。但稍能食。与芍药汤 去桂。加荷叶、益元散、焦山楂、五谷虫之类而愈。余治此三症。转危为安。群以为神。其实不过按症施治耳。
<目录>卷中医案<篇名>静修庵尼湿热痢治验属性:郭通圆静修庵尼。秋季患痢如鱼脑。腹与胁牵引而痛。气时下堕。肛门肿痛。缠绵月余。面黄肌瘦。里急后重。脉 象虚大。余曰。湿热郁蒸为痢。法宜透化。香燥耗液。反助火邪。与病不合。故不能愈。乃与大豆黄卷、鲜藿香、黄连、
黄芩、防风、木香、佛手柑、萝卜子、茅术、车前、薏苡、泽泻、白芷、荷叶、青蒿脑、滑石等。服两剂而病减半。乃 去白芷、豆卷、茅术。加石斛、茯苓。又四剂而病去其七八。后以调胃和中化湿之剂而愈。
<目录>卷中医案<篇名>肠痈治验属性:又静修庵一老尼。年五十许。患腹痛。自作痧治。刺刮不效。乃延余治。诊之右关脉洪大搏指。余部浮数。余问腹 旁痛处。有无微肿。脚挛屈否。曰腹之右旁一块。坚硬拒按。右足屈不能伸。余曰。此乃大肠生痈。非痧症也。彼大骇。
余曰无妨。肠痈初起。医治不误。十可痊十。大忌外科开刀。腐肠穿膜。为不治耳。乃用银花、当归、大黄、桃仁、丹 皮、乳香、没药、穿山甲、焦楂肉、蒲公英等。服两剂而脓血从大便下。臭秽难闻。肿消脚伸。腹亦不痛。但续续下痢 脓血。复排脓消毒之品。如银花、生甘草、桃仁、归芍、丹参、丹皮、薏苡、乳香、没药、白芷、贝母等数剂而愈。凡 诊脉如一部独异。须当深究根源。痛处拒按。微肿。非损伤血瘀。定是内痈。须平日留心临症。方能知之。
<目录>卷中医案<篇名>陈铬甫痿症治验属性:牛羊司巷陈铬甫世兄。年十三。身长如二十余。十二岁而阳已发动。是以骨力不坚。试观草木易于荣长者。而枝 干必娇嫩。其理一也。丁亥春患咳嗽痰多食少体倦。两足痿弱。不能起立。目合则遗精。甚至日间心有所思。夜则 梦寐不安。乃延余治。诊脉左关弦数。右关虚大。两寸两尺。俱虚软无力。余曰。症属木强土虚。肾气不坚。心火刑克 肺金。治当先保肺胃之阴。取土金相生之义。且胃为后天之本。土能生化万物。经云。纳谷者昌。待胃气渐旺。然后 可用血肉有情。同类相感。补精益血。病自渐愈。于是先用桑叶、沙参、钗斛、炒麦冬、枇杷叶、白蒺藜、仙半夏、橘 红、竹茹、谷芽、茯苓、茯神、紫菀、百合、毛燕屑、女贞子、莲子、淮山、芡实等清淡之品。出入为方。服二三十剂。
而痰渐少。胃气开。乃用舒养筋脉。滋血和肝之药、如归芍、金樱子、钗斛、山药、山萸、续断、杜仲、麦冬、西洋参、
五味子、阿胶、沙苑蒺藜、参贝、陈皮、人乳蒸茯神、龙骨、牡蛎、芡实、丹参等又三十余剂。遗精梦寐等皆愈。但足 仍无力。后用血肉有情之品。收合成膏。如吴鞠通天根月窟膏法。每服五六钱。一日早晚两次。至戊子春。步履如常。
强壮逾于平昔。可见补益之药。必久服乃效。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