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天元纪大 论曰∶至数极而道不惑,可谓明矣。所谓药之功能者,温凉不同,寒热相反,燥湿异本,前已言 之矣。(以上推论化气,发明标本,是补足前半篇义理,为第三段。以下论五味补泻治法,退出通篇,为第四段。)
斯言气也,至于味之功能,如酸能收,甘能缓,辛能散,苦能坚,咸能轻。酸属木也,
金燥主于散落,而木反之。土湿主于缓,而水胜之,故能收也。苦能燥湿而坚、火者苦也,《易》
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凡物燥则坚也,甘能缓急而散结,甘者土也,燥能急结,故缓则急散 也。辛能散抑散结润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况抑结散,则气液宣行,而 津液生也。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咸能轻坚,咸 者水也,水润而柔,故胜火之坚矣,此为五脏之味也。其为五味之本者,淡也。淡,胃土 之味也。胃土者,地也,地为万物之本,胃为一身之本。天元纪大论曰∶在地为化,化生五 味,故五味之本,淡也。以配胃土,淡能渗泄利窍。夫燥能急结,而淡能缓之,淡为刚土,
极能润燥,缓其急结,令气通行,而致津液渗泄也。故消渴之人,其率与食,皆宜淡剂。
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散、
或收、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坚、或轻,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也。
《本草》云∶药有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小毒,以应天,中品为臣,主养性,常毒,
以应人,下品为佐使,主治病,大毒,以应地。不在三品者,气毒之物也。凡此君臣佐使者,
所以明药之善恶也。处方之道,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之用者为佐使。适其病之所 根,有君臣佐使、奇偶小大之制,明其岁玫、君臣、脉位,而有逆顺、反正、主疗之方,随病所 宜以施用,其治法多端,能备所用者,良工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结 者散之,散者收之,微者逆而制之,甚者从而去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坚者轻之,轻者 坚之,急者缓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劳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衰者补之,甚者泻 之,吐之,下之,摩之,浴之,搏之,劫之,开之,发之,灸之,刺之,适足为用,各安其气,
必清必净,而病气衰去,脏腑和平,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治不法 天之纪,不明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又,六节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 工也。
今集诸经验方,附于篇末。
\x神白散\x 治真阴素被损虚,多服金石等药,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
桂府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生用)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或大渴欲饮冷者,用新汲水尤妙。
\x猪肚丸\x 治消渴、消中。
猪肚(一枚) 黄连(五两) 栝蒌(四两) 麦冬(四两,去心) 知母(四两。如无,以茯苓代之)
上四味,为末,纳猪肚中,线缝,安甑中,蒸极烂熟,就热于木臼中捣可丸,如硬,少 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渴则服之。如无木臼,以砂盆中,用木杆研亦可,以烂为妙矣。
\x葛根丸\x 治消渴,消肾。
葛根(二两) 栝蒌(三两) 铅丹(二两) 附子(一两重者,炮,去皮脐用)
上四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进三服。治日饮硕水者。春夏去附子。
\x胡粉散\x 治大渴,百方疗不瘥者。亦治消肾。
铅丹 胡粉(各半两) 栝蒌(一两半) 甘草(二两半) 泽泻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半两)
上八味,为细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壮者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百 愈。渴甚者二服。腹痛者减之。如丸服亦妙,每服十丸,多则腹痛也。
\x三黄丸\x 主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并妇人带下,手足发寒热者。(此方见《千金翼 方》第十九卷中,分两少有不同。)
(《赤水玄珠·三卷·口问》载此方云∶主三焦实热。分两俱与此同,惟夏三月黄连作五两。)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二两,《翼》作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一两,《翼》作七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二两,《冀》作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加减,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不去者,加七 丸。服一月病愈。尝试有验矣。
\x人参白术散\x 治胃膈瘅热,烦满,不欲食。或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或燥郁甚而消渴,多饮 而数小便。或热病,或恣酒色,误服热药者,致脾胃真阴血液损虚,肝心相搏,风热燥甚,三 焦胃肠,燥热怫郁,而水液不能宣行,则周身不得润湿,故瘦瘁黄黑,而燥热消渴。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