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中国医籍考-第211页

然传愈久。讹愈多。盖不特以一亥为三家而已。知君平日爱人以德。
有志活人。敢以校雠为请。予不敏。载念自幼多疾。视人之疾。犹己之疾。今既不得如王 陆宣公。达以行其志。
独不能推二公当时辑秘要裒集验方之心。以淑诸人乎。遂不复辞让。乃研精披究。于是取素问。灵枢。难经。中 藏巢源。千金。外台。圣惠。医说等书。及南北经验名方。并说文本书。逐一参订。讹者正之。脱者补之。复者 削之。舛者窜之。略者增之。疑者缺之。又取经子史集。古今圣贤。名医治风药品。治理制度。动风食忌。列于 前。庶成全书。门类七十有七。今增广一百六十有五道。计二百四十二类。元方六百三十二。今续添一千三百四 十七道。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为二十八卷。每 类则取圣贤议论。病证源流。或脉法针法灸法备载篇首。使览者即了然于心目之间。其愿为良医者。皆有所根据。
察脉以验病。遵方而用药。可以已疾。而免医误之诮。乃予之深愿。亦刘公相属之盛心。是书也。予朝斯夕斯。
疲精竭神。阅历两期。始克就绪。不惟始终条理秩秩。较之元本。不为无补。昔吕文靖公集中书条例成。谓人曰。
自予有此例。虽使一庸夫执之。亦可以为相。今风科既成。予亦曰。使常人得此。亦可作明医云。大德戊戌端阳 日。后学庐陵左斗元辰叟自叙。
元好问皇极道院铭序曰。虚白处士赵君已入全真。而能以服膺儒教为业、发源语孟。渐于伊芳洛之学。方且探 三圣书。而问津焉。计其真积之力。虽占候医卜。精诣绝出。特征。曳裾王门。大蒙宠遇。三年以母老得请归。
在镇阳行台。奉被恩旨。发泉公帑。筑馆迎祥观之故基。是为皇极道院。季月日实叙而铭之。处士名素。字才卿。
河中人。虚白其赐号云 钱曾曰。风科集验名方二十八卷。此书乃赵大中编辑。值金乱遁于吴山。覃怀赵子中传习之。虚白处士赵素 才卿获原本于湖湘。订讹补缺。元方六百三十二。续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通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为二十八卷。
得成全书。才卿被召。赐还处于皇极道院。元遗山为之作铭。是书传极少。医家鲜有知虚白处士者。予故着其详 于此。
〔释氏(继洪)岭南卫生方〕医藏目录四卷 存 亡名氏序曰、尝读沈括良方序。谓治病有五难。辨疾难。治疾难。饮药难。处方难。别药难。而于治疾尤详。
且谓古之治疾者。先知阴阳运历之变故。山林川泽之窍发。而又视 其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顺其所宜。违其所不宜。其精过于承蜩。其察甚于刺棘。可谓至 密矣。而恐非医之浅浅者所能与。比至岭南。见外方至者。病不虚日。虽居民亦鲜有不病者。因思岭以外号炎方。
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气燠故阳常泄。而患不降。地湿故阴常盛。而患不升。业医者。苟不察粤 地山川窍发之异。有以夺阴阳运历之变。而徒治以中州常法。鲜有不失者。何也。夫以其常泄之阳而重汗。则元 气不固。以其常盛之阴而轻利之。则其气愈陷。是医药之害。与山川之害。交为吾人病也。每思有以济之。而未 得其术。一日获岭南卫生方读之。曰。此仁人之用心也。虽其处方投剂。在临证审的之。然其论瘴病始末。诚有 以握其要领矣。因手校之若干。叶江施公图公诸人。乃遂慨然。相捧其梓。以广其传。复命娄医安道。附八论及 药性于其后。八论者。虑人惑于病证之似也。使知有所辨药性者。虑僻壤之鲜医。或可困证考药。而增减之。使 知有所据。亦昔人辨疾别药意也。读是编者。诚知岭外受病之由。与所以服药之宜。而又能参以老少肥瘠贵贱之 别。及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之殊。庶几顺其宜。违其所不宜。握阴阳升降之机。而不敢为山川风气所侵。
以各全其天年云。
娄安道曰。按诸证皆有发热。不可悉归于瘴也。故敢搜辑八证。标其类之尤者。以便于分析。使可便召名医 之专门者调治。况北人初至百粤。及于遐荒绝域之地,其业医者。既详且缪。一时未谙。概以瘴论。反归咎于是 书也。倘留心于是。则或少逭横夭者之一二。求同志者以发扬云尔。并附东垣药性谱于后。以便处方观览。
按是书原三卷。其第四卷。娄安道附录也。卷首载李待制KT 疟论。故医藏目录。误为KT 所着。
〔澹寮集验秘方〕十五卷 存 自序略曰。早岁南游。辄刊瘴疟诸方于岭表。或谓可以济人缓急。兹复以生平所取杂方。编次门类。以鄙见 质之同志。若瘳一切人疾苦。然后复俾一切人知病。是众生良药。皆犹药王上。而顿悟味因。余之愿得矣。至元 癸未解制后五日。汝川释继洪书。
〔许氏(国祯)御药院方〕十一卷 存 高鸣序曰。圣朝以三代相生养之道。域民于仁寿。唯血气之属。不能无病。又立医师。掌医之政令。如周制 而加详焉。医之术固深。大概已效之方。为前人所宝藏者。尤为难得。太医提点荣禄许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药 院壬寅所刊方书板。正其讹。补其缺。求其遗亡。而附益之。将宏肆流传。俾人人如在良医左右。余嘉其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