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者酿 成 偏枯日久,则脉多变矣。然亦一二年其脉仍浮大而缓者,此风邪与卫气相合而不去,如 银之入汞也(水银为汞),其症必将复中。盖阳邪未去,势必再召新邪也。复中则病加剧,若 治之得法,不但复中可免,即偏枯亦可愈也。其脉为沉细数急者,难愈;其脉变为迟者,可愈(
一息三至名为迟);其脉浮大全退,而见四时平脉者,易愈。中风在三阳经,则浮大之脉寸 部盛于尺部;在三阴经,则浮大之脉尺部盛于寸部;若阴阳诸经俱中,则尺寸俱浮大如一。
此分辨经络之法。
<目录><篇名>论治法属性:治法无他,专从卫气治之而已。卫气有根本、有枝叶,有表、有里。卫出下焦,为肾间 动气者,根本也。从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则为知觉性灵,间行六腑,则为三焦气化,此皆 里也 聪 附于油也。根本治法,有宜补火者,如灯之添草则光焰益大;有宜补水者,如灯之加油则长 明不熄。世俗专以补火为事,则油竭者光亦熄矣。其枝叶在经,温于肌肉,则附于汗液,如 树木之以皮行津,得春夏阳气,而后浆汁盛也。枝叶治法,有宜用散者,如树之津气通则荣 茂,有宜用收者,如树之皮津泄则枯槁。世俗专以敛补 为事,则津壅者,树必胀绝矣(如漆树,日久不取漆,则必胀闷而枯。用树皮行津,以比卫 阳之汗,其理至确。凡过汗亡阳者,即亡卫阳耳)。是以欲卫气之根本强,则当油草并加,
不可专用热药,欲卫气之枝叶盛,则当散敛兼施,不可专用补药。凡治病养生皆然,不独中 风也。
八方之风,虽有寒热之不同,然皆为阳邪,况又从热化者,五居其三。人身卫气,即是 阳气,以阳邪而与阳气合,则水乳交融,毫无捍格矣。同类相求,而不相争,此偏枯中风者 ,所以无恶寒发热等症也。可知中风之伤卫气,乃邪风与卫气相混耳。其所以知觉运动皆为 之不灵者,譬如三军之卒,有一军与贼私和,则号令不行,独一军不行也,势必三军皆为掣 肘,观望不前矣。故善治中风者,必先从而分之,使邪风与卫气相离,而后风可净,而卫气 仍为我用也。此侯氏黑散,所以用白矾之意。喻嘉言谓,为填塞空窍。夫白矾善消物,岂是 填塞之药?可谓凿矣。
凡风之入,必乘卫气之隙,其隙多起于内热。盖寒则卫气敛,故冬时之人多无汗,热则 卫气散,故夏时之人多大汗,寒则腠理闭,故无隙可入,热则腠理开,故有隙可乘。其内热 或生于七情,或生于饮食(每见好服温补者,多有中风之病),此所谓以内因而感召外因也。
后人有所谓胃热生内风而致者,其言甚是,然不知此为卫气之病,究属一得之见。嘉言谓猝倒 不 气者,烦劳则张。此论专言卫气,烦劳即内热也,张即开也。此卫气因热起隙之由也。又曰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辟亦开也,夏则腠理汗孔皆开也。煎即烦也,厥者逆也,谓气逆于 上,则多热也。此皆言内热。又曰∶目盲不可以视,耳聋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 不可止。此即形状中风昏不知人之象也。
卫气之隙,由于表气不固,则散药似不可用矣。然用温药为散,则不可。若用凉药为散 ,乃 ,为皮痹不仁。卫气痹闭,即麻木也。或用滋阴养血之剂而愈者,缘受病本轻,得此甘寒阴 药,解其内热耳。若受病稍重者,便难取效。可知此症,非从血治也。其过服温补者,多至 成废。盖此症本由于内热,而又多外热之邪也(东风温、南风热、西风燥,四方之气,热居 其三)。
南方地土温暖,其人腠理常开而卫气疏,故多中风。北方地土寒凉,其人腠理常闭而卫 气密,故中风者少。惟尊贵人,温暖太过者偶有之,然亦易愈也。南人中风后,赴北方而愈者,
尝见三人矣(俱服苏合香丸而愈)。《素问》曰∶阴精所奉者,其人寿。《西洋志》∶欧逻巴 以北,地寒,人多寿;葛淄巴处南,四时皆热,其人不寿。非虚言也。凡久病,必先顾其脾 胃,以血气之生发,全凭脾胃之运化也。然二者之治法判然不同。脾为阴、为脏,为胃行其 津液者也。其治法宜燥,燥则健;宜补,补则强,故其药宜甘温。胃为阳、为腑,为水谷之 海。其治法宜润,润则化(凡干土不能腐物,必湿土始能腐物);宜通,通则运。故其药宜清 凉。喻嘉言谓∶养胃与补脾有天渊之别。叶天士谓∶胃不强者,以凉通之则强;脾不健者,
以温补之则健。《内经》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寒饮即清凉养胃之义,热饮即甘温补 脾之义。肠即小肠也。为受盛之地(凡水谷之腐化皆在小肠之内),变腐水谷,而后脾始挹其 精微 喻氏、叶氏之言,正与《内经》合,特二君皆从治病悟出,故立言不与《内经》同耳。
脾胃之治不同,然则何以别之?曰∶即以其病别之。其病起于寒症,而不能食者,则宜 燥补脾土,而用甘温药;其病起于热症,而不能食者,则宜润通胃气,而用清凉药。不独始 病为然,即久病亦然。譬如偏寒、偏热之病,既退之后,犹不能食,投以凉剂,则胃气立开 。世俗只知补脾之法,不知养胃之法,往往见热病不食,辄以凉药碍脾,疑而不敢用,其贻 害者 其有先患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