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2-临证指南医案-第80页

烦不成寐。病中强食。反助邪威。议用凉膈疏斑方法。(湿温)
连翘 薄荷 杏仁 郁金 枳实汁 炒牛蒡 山栀 石膏 又 舌边赤。昏谵。早轻夜重。斑疹隐约。是温湿已入血络。夫心主血。邪干膻中。渐至结闭。为昏 痉之危。苦味沉寒。竟入中焦。消导辛温。徒劫胃汁。皆温邪大禁。议清疏血分轻剂以透斑。更 参入芳香逐秽。以开内窍。近代喻嘉言申明戒律。宜遵也。
犀角 玄参 连翘 银花 石菖蒲 先煎至六分。后和入雪白金汁一杯。临服研入周少川牛黄丸一丸。
江 温邪发疹。湿热内蕴。便闭不通。先开上焦。
杏仁 苏子 栝蒌皮 紫菀 山栀 某 风温发痧。(风温)
薄荷 连翘 杏仁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栀 某 风温发疹。
薄荷 赤芍 连翘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栀 费 暴寒骤加。伏热更炽。邪郁则气血壅遏。痧疹不肯外达。痰气交阻。神迷喘促。渐入心胞络 中。有内闭外脱之忧。热注下迫。自利粘腻不爽。法当开其结闭。消毒解其膻中之壅。必得神 清。方保无变。(热邪入胞络)
连翘心 飞滑石 石菖蒲 炒金银花 射干 通草 煎化牛黄丸一丸。
朱(十二) 痧后痰多。咳嗽气急。(湿热郁肺)
芦根(一两) 杏仁(一钱半) 桔梗(一钱) 飞滑石(一钱半) 桑皮(八分) 通草(一钱)
某 痧后伏火未清。内热身痛。(痧后阴伤)
玉竹 白沙参 地骨皮 川斛 麦冬 生甘草 某 痧后热不止。阴伤。
生白芍 炙甘草 生扁豆 炒麦冬 川斛 谷芽 章 凉风外袭。伏热内蒸。秋金主令。内应乎肺。喘咳身热。始而昼热。继而暮热。自气分渐及血 分。龈肉紫而肌垒发疹。辛寒清散为是。(外寒内热)
薄荷 连翘 石膏 淡竹叶 杏仁 桑皮 苡仁 吴 病在暴冷而发。肌表头面不透。是外蕴为寒。内伏为热。肺病主卫。卫气分两解为是。
麻黄 石膏 牛蒡子 枳壳汁 杏仁 射干 桔梗 生甘草 尹 环口燥裂而痛。头面身半以上。发出瘾疹赤纹。乃阳明血热。久蕴成毒。瘦人偏热。颇有是 症。何谓医人不识。(阳明血热) 犀角地黄汤。
江 温邪自利。瘾疹。(温邪内陷)
黄芩 连翘 牛蒡子 桔梗 香豉 薄荷 杏仁 橘红 通草 李(二七) 发瘰热肿。独现正面。每遇九十月大发。五六月渐愈。七八年来如是。因思夏令。阳气宣越。
营卫流行无间。秋冬气凛外薄。气血凝滞。此湿热漫无发泄。乃少阳木火之郁。及阳明蕴蒸 之湿。故上焦尤甚耳。法以辛凉。佐以苦寒。俾阳分郁热得疏。庶几发作势缓。(胆火胃湿郁蒸)
夏枯草 鲜菊叶 苦丁茶 鲜荷叶边 羚羊角 黑栀皮 郁金 苡仁 唐(四五) 麻木忽高肿发瘰。必有风湿袭入皮膜。乃躯壳病。昔人每以宣行通剂。(风湿)
片姜黄 羚羊角 川桂枝 抚芎 半夏 白芥子 某(十九) 风块瘙痒。咳嗽腹痛。邪着表里。当用双和。
牛蒡子 杏仁 连翘 桔梗 桑枝 象贝母 煎药送通圣丸。
者。有触目之色。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 肢。总以鲜红起发者为吉。色紫成片者为重。色黑者为凶。色青者为不治。盖有诸内而 形诸外。可决其脏腑之安危。邪正之胜负也。殆伤寒瘟疫诸症。失于宣解。邪蕴于胃腑。而 走入营中。每有是患耳。考方书之治。其法不一。大抵由失表而致者。当求之汗。失下而致 者。必取乎攻。火甚清之。毒甚化之。营气不足者。助其虚而和之。托之。至于阴 一说。见象 甚微。若必指定些些之 点为阴。犹恐不能无误。想前人此例。无非觉后人勿执见 为 实热之义也。吾故曰。必参之脉象及兼证方妥。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 疹之属。肿而易痒。须知出要周匀。没宜徐缓。不外乎太阴阳明之患。故缪氏专以肺胃论 治为精也。若先生之法。本乎四气。随其时令之胜复。酌以辛凉辛胜。及甘寒苦寒咸寒淡 渗等法而治之。凡吾幼科诸友。于此尤当究心焉。(邵新甫)
<目录>卷五<篇名>痰属性:汪(五八) 宿哮久矣不发。心悸震动。似乎懊 之象。此属痰火。治以宣通郁遏。勿徒呆补。(痰火)
半夏 川连 石菖蒲 蛤粉 枳实 茯苓 川郁金 橘红 竹沥姜汁法丸。
刘 痰火郁遏。气滞。吸烟上热助壅。是酒肉皆不相宜。古称痰因气滞热郁。治当清热理气为先。
川连 白术 枳实 浓朴 茯苓 半夏 淡姜汤泛丸。
沈(三四) 痰火久嗽。海蛤丸。
张(妪) 痰火风眩晕。防仆跌。
明天麻 炒半夏 茯苓 橘红 羚羊角 钩藤 竹沥 陈(妪) 老年痰火咳逆。痰有秽气。
芦根 苡仁 桃仁 丝瓜子 葶苈 大枣 又 下虚不纳。浊泛呕逆。痰秽气。
熟地炭 紫衣胡桃肉 炒杞子 炒牛膝 川斛 茯神 某 痰火上逆蒙窍。耳鸣头晕。二陈加天麻钩藤甘菊羚羊蒌皮。
某 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