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曰尽。若日传一经。则不当日行其经矣。若欲再作经。是太阳不罢。而并病阳明。
使经不传。是使阳明之经。不传太阳之热。非再传少阳之谓也。太阳与阳明少阳地面相近。故太阳之盛而不罢。使 转属阳明。阳已衰而不罢。使转系少阳。若阳陷则转系太阴。阳虚则转入少阴。阳逆则转入厥阴矣。阳明万物所归。
故六经皆得转属。而阳明无所复传。是知阳明无转属少阳之病。阳明太阴。俱属于胃。胃实则太阴转属阳明。胃虚 则阳明转属太阴矣。少阴与二阴地面相近。受太阴之寒。则吐利清谷。受厥阴之热。则咽痛便血也。厥阴为阴之 尽。亦如阳明之无复传。然阴出之阳。则热多厥少。阴极亡阳。则热少厥多。此即少阳往来寒热之变局。按本论云。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又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又云。阳明中风。脉弦浮大不 得汗。合观之。不得以无汗谓非中风矣。本论云。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曰伤寒。而未尝言无汗。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不冠伤寒。又不言恶寒。又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合观之。又不得以有汗非伤寒矣。今人但据桂枝条之 中风自汗。而不究伤寒亦有自汗出者。强以麻黄症为无汗之伤寒。而不究中风最多无汗者。谓伤寒脉浮紧。中风脉 浮缓。而不知伤寒亦有浮缓。中风亦有浮紧者。知三阳脉浮。三阴脉沉。而不知三阴皆有浮脉。三阳亦有沉脉者。
总是据一条之说。不理会全书耳。当知麻黄汤。大青龙汤。治中风之重剂。桂枝汤。葛根汤。治中风之轻剂。伤寒 可通用之。非主治伤寒之剂也。世皆推桂枝汤。为中风主剂。而不敢以大青龙为中风之剂者。是惑于中风见寒。伤 寒见风之谬。不敢以麻黄汤。为中风之剂者。是泥于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之谬也。风为阳邪。因四时之气而变迁。
且一日亦具四时之气。而运更有郁复淫胜之不同。故有麻黄桂枝葛根青龙等法。当知四时俱有中风伤寒。不得拘春 伤于风。冬伤于寒之一说也。太阳经多中风方。麻黄附子细辛真武附子茱萸白通四逆通脉等汤是也。中风诸方可移 治伤寒。伤寒诸方不可治中风者。寒可温而风不可以热治也。风为阳邪。故中风者。在少阴每多阳症。寒为阴邪。
故伤寒者。虽在太阳每多阴症。太阳经多中风症。阳从阳也。少阴经多伤寒症。阴从阴也。夫风者善行而数变。故 脉症皆不可拘。自变者观之。其症或自汗鼻鸣。或无汗而喘。或不汗出而烦躁。或下利呕逆。或渴欲饮水。或往来 寒热。或口舌咽干。或短气腹满。鼻干嗜卧。或目赤耳聋。胸满而烦。或四肢烦疼。种种不同。其脉或浮缓。或浮 紧。或弦而浮大。或阳微阴涩。或阳微阴浮。亦种种不同。自不变也观之。惟浮是中风之主脉。恶风是中风之定 症。盖风脉变态不常。而浮为真体。风症变幻多端。而恶风其真情也。仲景广设诸方。以曲尽常变耳。夫寒之伤人 也有三。早晚雾露。四时风雨。冬春霜雪。此天之寒气也。幽居旷室。砖地土 。大江深泽。邃谷名山。地之寒气 也。好饮寒泉。喜食生冷。酷嗜瓜果。误服冷药。人之寒气也。此义最浅。伤寒诸书莫之或及。而以冬寒春温。时疫 之症掩之。何不求致病之因。而归时令之变耶。夫寒固为冬气。三时岂必无寒。第寒有轻重。伤亦有轻重。不拘定 于冬。温固为春气。而三时亦病温。且温随时而发者多。因冬月伤寒所致者少。不可谓必然之道也。即冬时病温。
亦因其人阴虚而发。岂冬时之暖气。即有毒以伤人乎。若时行疫气。正天地温热之毒。如凉风一起。疫即自散。岂 遇寒而反重耶。疫与寒。为风马牛不相及。何得以寒冠时行之疫。若为暴寒所折而病。即是三时之伤寒。勿得忘以 疫名之矣。谓三四月阳气尚弱。为寒折而病热轻。五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折而病热重。七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折而 病热微。此叔和之莫须有也。夫病寒病热。当审其人阴阳之盛衰。不得拘天时之寒热。天气之寒热以伤人。必因其 人阴阳之多少。元气之虚实为轻重。不全凭时令之阴阳为转移也。所以仲景立方。全以平脉辨症为急务。不拘于受 病之因。不拘于发病之时为施治。如夏月盛暑。而伤寒吐利。多有用姜附吴萸而始效。隆冬严寒而病温。多有用石 膏硝黄而热乃解者。谓麻黄桂枝二汤。只宜于冬月之正伤寒。三时不可轻用。其失岂不多乎。夫开口言伤寒。动手 反用寒凉克伐之剂。曷不于伤寒二字顾名思义耶。寒伤于表。法当温散。寒伤于里。法当温补。仲景治伤寒。只有 温散温补二法。其清火凉解吐下等法。正为温暑时疫而设。所以治热。非以治寒。治热淫于内。非治寒伤于表也。
今伤寒家皆曰。仲景治温治暑。必另方治法。今遗失而无征。伤寒只有汗吐下三法。将温补正法。置之不用。反曰 治伤寒无补法。于是人伤于天地之寒者轻。复伤于医师之法者重。死于寒食之内伤者少。死于寒药之内伤者多耳。
<目录>卷上<篇名>温暑指归第五属性:内经论伤寒。而反发热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