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6-伤寒补例-第9页

或蓝或灰或黑。有仅在一偏。有全体皆透。均不得据为凶候。故治妇科伤寒温病。起手即宜兼和血以防之。否则。
病愈而络瘀不净。积为胃痛腰疼痼疾。又世以黑而芒刺为热。湿润为寒。然瘀血舌黑。虽热而不生芒刺。有烟瘾人。
虽寒而亦见燥裂。在察其兼证以别之。盖男子之血。必因寒而瘀。因热而瘀。因温病过服寒剂。遏热闭络而瘀。女 子不必因寒因热邪。与血不必相入。而血能自瘀。故病愈。而黑不退者有之。
<目录>卷下<篇名>附读伤寒论杂记四篇属性:传经必始太阳终厥阴者。太阳主气。厥阴主血也。邪气初伤。必在于气。渐深必及于血。血脉者。脏腑之道路 也。邪既入血。遂听其入腑入脏而不可御矣。治之必以行血活络。使血络松活。邪乃易消。养津强膜。使津膜相养。
正气乃固。否则血死气散水停筋弛。脏腑之腠理系络。渐见肿硬。无嘘 之气。以相循环。无伸缩之力以自兜裹。
而肩助引痛。不能转侧。一边不能眠。唇面青黑。 肿气喘。小涩大滑。脐筑湫痛。五液注下。诸败证见矣。故少 阴一经。虽多死证而偏属于寒。犹可温化。厥阴死证寒热夹杂不清。无从着手。由是言之。太阳病。只是表之气分。
病不必拘于膀胱小肠经也。厥阴病。只是里之血分病。不必拘于肝与心主经也。推之阳明太阴少阳少阴。莫不皆然。
故曰当在气化上讲求。勿在部位上拘泥。(上传经始太阳终厥阴解)
伤于寒毒为伤寒。伤于温毒为温病。与伤寒传化之温病。治法大异而小同。温毒起手须用凉散。接手即宜苦寒 以化之。咸寒以润之。甘寒以补之。而收功焉。甚有迭用苦寒。如吴又可所谓俟热邪复淤到胃。再三下之者。伤寒 转化之温。乃正气所化。是无根之邪。不宜重用驱逐。不但无须凉散。即苦寒亦不宜早用。更不宜迭用。故有下不 厌迟之说。王叔和伤寒例。剖析界限极明。后人反从而斥之。何也。至于瘟疫别是天地一种乖戾之气。或偏于湿。
或偏于燥。或偏于寒。不专属热也。初起。即在血分。血分。浊恶甚于温病末候。与温病为别派。如慎柔五书辨虚 损痨瘵之例相似。虚损无虫而瘵有虫。温热无虫而疫有虫。一常气。一奇气也。惟其奇也。故猪瘟不死鸡。鸡瘟不 死牛。其伤人也。或专杀贵逸。或专杀劳贱。或专杀强壮。或专杀幼稚。有不可以常理喻者。温病重症与瘟疫轻症。
往往相似。即 疹软脚大头粗颈。温病亦间有此症。大抵温病必由渐而成。气候专属于热。瘟疫一起即见。气候寒 热燥湿并有之。又有瘴毒溪毒。与瘟疫异源同派。疫有寒有热。多偏于燥。瘴亦有寒有热而多偏于湿。一发于天气。
一发于地气也。(上寒温疫瘴解)
辨脉篇。脉浮而大。医反下之。更饮冷水。其人即KT 。此节是仲景作论本旨。族人误死于伤寒者。误以治 温法治之也。寒水相搏。胃气愈促。能无呃乎。曾诊龚某。正与此合。二月。先忽大吐。喉伤碍食。以为火也。用 凉剂。遂发寒热。以为春温也。加重之。遂作呃。三日邀诊。脉来。弦长挺互。应指战栗。沉分。尺中尤甚。呃声 频仍。气从脐下直上撞心。曰。此下焦伏寒。乘时阳而上越。为凉药所抑而作呃耳。三日内当转关。否则再七日可 危。以生附子肉桂子细辛吴萸羌活独活胡芦巴破故纸。加泽泻牛膝导之。嘱令停温急服。三日复诊。其父喜迎于门 口。呃大减矣。小便鬯矣。筋骨痛减。能自起坐矣。及入诊。见面色枯黄。唇舌燥萎。脉来 长。无神摇摆尤甚。
惊曰。得毋改方乎。乃言小儿体弱。尊方力大。前日头煎。分三次服。每次皆呃止。熟睡两时。夜得微汗。昨日某 医来。以尊方一剂已足。改用平补。视之。则大剂参 归术。加姜汁胆汁也。我避中焦。急趋下焦。彼补中焦。升 提下焦。况术尤动气所忌。病患自室中大喊曰。自服彼方小便复闭。胸满气急难受也。此时若肯重服黑锡丹破阴丹。
或可希冀。勉照前方加竹茹知母与之。应期见鬼而逝。(上妄下变呃)
平脉之平读若骈。犹辨也。
关犹部也。寸关尺三部谓之三关。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者。谓形圆如豆。分见于各关之上。而不能通长有头尾 也。
微脉名。又不甚也。以句中有无而字别之。
若或也。发汗若下之。又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坐犹因也。但坐汗出不彻故也。如陌上编。归来怨新妇。但坐观罗敷。又无因而突然也。以手把刃。坐作疮 也。如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反脉名。来微去大故名反。又金匮来近去远故曰反。
又不应也。脉浮而大。医反下之。又复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谓既始得之。复有发热表证也。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谓既项背KT KT 。复汗出恶风也。又却也。语助词。
其数先微。脉反但浮。谓其脉先微后数。却始终只在于浮也。又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上字训正误)
<目录>卷下<篇名>牢脉病机属性:牢脉。为气血交困。寒湿深固之极象。当脉证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