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按上方。乃阳明经解肌药也。与太阳病毫不相涉。惟合上清解散。能治太阳经风寒邪热。郁甚于表。汗不出而 烦躁者。与仲景大青龙汤。实相仿也。方名清解。必二方交合。始称其名耳。
又治伤风。表虚自汗。头项强痛。肢节烦疼。鼻鸣干呕。恶风。手足温脉浮缓者。此仲景桂枝汤证也。当以通解散。
或天水散解之。或表虚。或表实。但口干烦渴者。悉宜双解散汗之。
<目录>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篇名>(河间)双解散属性:(一名通气防风散。一名通解散。)
\x通圣散\x 防风 芍药 川芎 大黄 当归 薄荷叶 麻黄 石膏 连翘 黄芩 芒硝(以上 各半两) 桔梗(各一两) 荆芥 滑石(三两) 白术 甘草(二两) 栀子(各二钱半) 上散(七两) 天 水散(七两)
上二药。合一处。相和。名为双解散。搅匀。每服五六钱。水一大盏半。入葱白五寸。生姜三片。煎一盏。滤汁。
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服。以效为度。常服三钱。水一中盏。煎六分。绞汁。温服不拘时。
戴人张子和云。刘河间自制通圣散。加益元散。名双解散。千古之下。得仲景之旨者。一人而已。今之议者。以 为双解不可攻里。起谤纷纭。诚可憾也。岂知双解散。煎以葱须豆豉。涌而汗之。一剂立雪所苦。纵不全瘥。亦可小瘳。
俟六经传毕。微下而已。
琥按上方。气血兼走。汗下齐行。乃太阳阳明。表里合病之药也。若云。治太阳伤风。大误之极。戴人虽称此方。
为刘氏独得仲景之旨。要之用药杂乱。此方实为大变仲景之法。不足取也。都梁镏氏云。通圣散中。大黄芒硝麻黄三味。
须对证旋入。自利。去大黄芒硝。自汗去麻黄。后学能如此加减。则庶乎其与病相合矣。
张洁古云。经言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虽有汗不当用桂枝。宜黄 汤以和(准绳作 和解。)之。秋冬汗孔闭。虽无汗。不当用麻黄宜。川芎汤以和(又作和解)之。春夏有汗。脉微而弱。恶风恶寒者。乃 太阳证秋冬之脉也。亦宜黄 汤。无汗。亦宜川芎汤。秋冬有汗。脉盛而浮。发热恶热者。乃阳明证春夏之脉也。亦宜 黄汤。无汗。亦宜川芎汤。大抵有汗皆可黄 汤。无汗皆可川芎汤。
琥按上论云。春夏汗孔疏。虽有汗不当用桂枝。以时当春夏。人本有汗。故虽遇有汗证。亦病之常。不当轻用桂 枝汤。夫桂枝汤者。本甘温辛热之剂。乃秋冬药也。又云。秋冬汗孔闭。虽无汗不当用麻黄。以时值秋冬。人本无汗。
故虽遇无汗证。亦病之常。不当轻用麻黄汤。夫麻黄汤者。亦甘温辛热之剂。洁古云秋冬不当用。更于何时可用麻黄汤 邪。又春之初时犹冬也。秋之初时犹夏也。此皆上论之不可执看者也。
琥又按上论云。春夏脉微弱。犹秋冬之脉。秋冬脉盛浮。犹春夏之脉。阐发四时脉证。诚为切当。但其云阳明证。
发热恶热。有汗者。亦宜黄 汤。临证不无少误。学人宜活变观之。
<目录>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篇名>(难知)黄汤方属性:有汗。则能止之。
黄 白术 防风(各等分)
上 咀。水煎五七钱。饮清温。若汗多恶风甚者。加桂枝一二钱匕。
琥按上方。乃洁古用之。以代桂枝汤方者也。仲景用桂枝汤。虽云。主营弱卫强。要之风邪。并于卫而称强者。
是邪气之强。即卫气之弱也。所以成注亦云。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故见恶风恶寒之证。则是桂枝汤之用。虽主 营弱。实则治卫虚自汗。不任风寒之方也。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与上黄 汤。皆辛甘之剂。但桂枝汤辛甘而 热。黄 汤辛甘而温。惟其热。故惟冬月宜用。惟其温。故兼三时皆可用也。
或问桂枝汤。以桂枝为主。所以走太阳。今黄 汤中。以何药走太阳。余答云。防风治风。通用虽卒伍卑贱之职。
善能走太阳。疗周身百节苦疼。故上汤以之等分不可少也。要之此方。必正气虚而表邪微者。乃可用之。否则白术一味 过于温补。亦犹桂枝汤中之有大枣炙甘草。不轻用也。医者宜审证投之。
<目录>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篇名>又川芎汤方属性:无汗则能发之。
川芎 羌活 制苍术(各等分)
上 咀。水煎五七钱。饮清热。若汗少(准绳作无汗。)
恶寒甚者。加麻黄一二钱匕。
琥按上方。乃洁古用以代麻黄汤方者也。仲景制麻黄汤。用以治太阳伤寒之的剂。伤寒无汗。麻黄汤以麻黄为君。
专入太阳。发皮肤之汗也。上汤中有羌活。亦能入太阳。透发皮肤之汗。又寒伤营。麻黄汤中有桂枝。以和营。上汤中 有川芎。亦营中药也。大抵上汤之用。辛甘苦平。不若麻桂之甘温辛热。但宜于冬月者也。所以洁古云。凡四时无汗证。
皆可用之。
琥又按上汤中有苍术。此与麻黄汤中之杏人。则大相反。术性燥烈。杏人苦润。所以洁古用川芎汤。伤寒惟挟湿邪 者宜之。倘春夏之时。有病发热无汗燥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