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96-儒门事亲-第24页

余谓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 ,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
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 间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 闭喉 、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薄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 ,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
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项肿 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此八种之名虽 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
其微者可以咸软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医者,皆有其药 也,如薄荷、乌头、僵蚕、白矾、朴硝、铜绿之类也。至于走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 ,反掌之间 耳!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夫。昔余以 治一妇人 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 针小而锐者砭之 ,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 下,余以凉药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外以拔毒散敷之,阳起石烧赤,与伏龙肝各等分细末,
每日以新水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又尝治一贵妇喉痹,盖龙火也,虽用凉药而不可 使冷服,为龙火宜以火逐之。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乃使曝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
令侍婢携火炉,坐药铫于上,使药常极热,不至大沸,通口时时呷之,百余次,龙火自散。
此法以热行寒,不为热病 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旁 求,瞬息丧命。凡用针而有针创者,宜捣生姜一块,调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创口易合。
《铜人》中亦有灸法,然痛微者可用,病速者,恐迟则杀人。故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 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喉咽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 。后之君子,毋执小方,而曰吾药不动脏腑,又 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获功,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遗后悔可矣!
<目录>卷三<篇名>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属性:先贤说五积六聚甚明,惟治法独隐。其言五积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 ,如覆杯,有头足,久不已,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者是也;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 脐,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大如复盘,久不 已,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俗呼为食劳黄也;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 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此五积之状,前贤言 之,岂不分明。遍访医门,人人能道。
及问治法,不过三棱、广术、干漆、 砂、陈皮、礞 石、巴豆之类。复有不明标本者,又从而补之。岂有病积之人,大邪不出,而可以补之乎。至于世之磨积 取积之药,余初学医时,亦曾用之,知其不效,遂为改辙。因考《内经》,骤然大悟。《内 经》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王太仆曰∶达谓吐,发谓汗,夺谓 下,泄为利小便,折谓折其冲逆。
此五者,五运为司天所制,故立此五法,与五积若不相似 然。盖五积者,因受胜己之邪,而传于己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复还于胜己者,胜 己者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肝之积。得于季夏戊巳日;心之积,得于秋庚辛日;脾之积,
得于冬壬癸日;肺之积,得于春甲乙日;肾之积,得于夏丙丁日。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也 。岂待司天克运,然后为之郁哉?且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
苦、甘、辛、咸之 食,或停温、凉、热、寒之饮,或受风、暑、燥、寒、火、湿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 方寸大而去之。不 幸而遇庸医,强补而留之,留而不去,遂成五积。
夫肥气者,不独气有余也,其中亦有血矣 。盖肝藏血故也。伏梁者,火之郁也,以热药散之则益甚,以火灸之,则弥聚。况伏梁证有 二,名同而实异,不可不详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肠胃之外,有大脓血,此伏梁 义同肚痈;其一伏梁,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 为风根,不可动,动则为水溺涩之病。此二者,《内经》虽言不可动,止谓不可大下,非谓 全不可下,恐病去而有害痞气者。举世皆言寒则痞,《内经》以为湿则痞。虽因饮冷而得,其阳 气为湿所蓄,以热攻之则不散,以寒攻之,则湿去而寒退矣。
息贲者,喘息愤而上行也。此旧说 也。余以谓贲者,贲门也。手太阴之筋,结胸里而贯贲,入贲,下抵季胁,其病支转筋,痛 甚则成息贲。手心主结于臂,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