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97-先哲医话-第26页

加茯硝汤。此二方外余未见其效。(拙轩曰∶支饮之证,古人所 论不一,或以为心脏痞塞,或以为脾胃有不足,或以为肾气亏乏。予谓不然,凡人心肺之下 ,有所谓膈膜者,水饮瘀到其间,则上致肺气不利,下致胃气上逆,心下痞坚,是支饮之候 也。《巢源》云∶水饮过多,停积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故谓支饮。出方读便解录,为此 条注脚。) 水肿下利者,为恶候。先有水气而下利者,宜木防己汤,《外台》所论可征。先下利而 后见 肿者,属虚劳,为危候。香港脚肿下利者,急冲心而死。故水肿证概主利水而禁下药,若服利 水药下利者,亦为凶兆。
胸痹心痛,当心中及心下痛剧者,吐血而死,余往往视之皆然。
一人卒发心痛,手足厥冷,脉绝欲死,余投赤石脂丸料速愈。
妇人经水不调,小腹冷气属瘀血者,温经汤奇效。经后腹痛者,亦属瘀血,宜滑石散( 无尽 藏)。若行经中腹痛者,属气滞,宜四乌汤。若经水不调,气滞肥满有蓄血者,宜逍遥散,
正气天香汤。若产后瘀血上逆者,辰砂最效。若行经前患头痛者,属饮,宜桂枝、橘皮、干 姜等。(《医通》) 妊娠五月后堕胎者,概系癖块所为,早制其块,则多保全。先辈不知之徒,与滋补药更 无效 。(此说原于仲景最有理,惟恐女科专门徒由父祖传,未尝留心古学。而讲求夫通变化裁之 活用,固执温补为安胎之要药,受其害者不少。噫。) 产前水气微者不足畏。若上部有水气,气急喘逆者,产后忽冲心而死。或蓐中有肺血干 而吐血者,俱为可畏。又有产后汤浴感湿,邪为香港脚肿者,不早治则为不测之变。
黄胆烦渴吐逆腹胀者,为恶证。若夜不得眠,烦躁热渴者,不出二三日而死。
腹中有癖块,而一身发黄者,名曰癖黄胆,亦难治。
病者初脉沉数,忽变缓,似病解,而其人气郁,默默欲卧,身重食不进,小便如 汁者 ,即发阴黄之候也。
虚人疟热与劳热为易混,但疟脉弦大而不数,劳脉数而不弦大,是为别。
虚人截疟以灸大椎为最,其法明旦三壮,午时三壮,将发时三壮。
疟病内热炽盛,频渴饮水,发露当风取凉,邪气不能发泄者,变为水肿,宜越婢加术 汤。余尝治此证,水气除而后再发疟,是其征也。
霍乱发振寒者,阳气复之候为佳兆。若虚人不堪振栗者,宜四逆汤。
卒然发呕吐者,有霍乱,有卒中风,其证相同。但中风吐后脉缓而不紧,手足不厥冷,
呕吐中能左右手足动摇,吐止半身不遂昏睡,是为别矣。
世医漫认足肿为香港脚,特不知香港脚以疼痛或挛急或懈怠或麻痹为征,不啻水气也。盖此 病 湿气胜则肿满,风气胜则不仁。有病在腹而后及足者,有在足而后及腹者,脉忌洪紧弦而不 忌 数。心下及人迎动高者,最在所忌也。
余治香港脚,先辨表里为治标,以肿满麻痹腰脚痿弱为表证,以发汗解毒为主;以风热炽 盛,
动气甚,气急腹满呕吐,为里证,以降气利水为主。世医动以表证为危笃,以里证为轻易,
治方乖错,生不测之变不鲜。
蛔虫有寒热之分。永田德本以太乙丸治热证虫积,以木香丸治冷证虫积为得。凡郁热盛 于膈 间,则必为蛔动,医概为蛔厥治之,误矣。(胃热吐蛔,吴又可既论之而无的治。陈治曰∶ 温 热病而吐蛔者,此胃热也。胃虚有热,虫随热气上行,亦吐出也,宜犀角黄连汤。伤寒辨注 清中安蛔汤,治胃实热,呕吐长虫,亦为其合治。秋吉质曰∶吐死蛔者属热,吐活蛔者多属 胃寒。死蛔色白,活蛔微红色,是说似理而不可必矣。) 痢疾不论下利多少,以热之轻重为治法之标准。故先以调中汤(《外台》),发汗后参用 大柴 胡汤、芍药汤和解。若谵语舌燥黑,赤白脓血下重甚者,以大承气汤、槟芍顺气汤下之,其 热解则利自止也。
噤口痢虚烦,宜竹叶石膏汤。《百一选方》人参、黄连、陈皮、莲肉四味者亦佳。此证 发哕逆者不治。
休息痢但下白滞者,宜真武汤加赤石脂。
张子和曰∶凡头疮发肿疡处,水气必凑焉,故宜下剂。余本其说头疮加苍术,即为去其 水气也。其实者,用牵牛子能奏效。亦同旨。
《金匮》泻心汤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其主治茫乎无据。按本草百病主治大黄条曰 ∶下 瘀血血闷,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胸胁刺痛胀,同黄连、黄芩煎服。余据此说治吐血衄血胸 胁刺痛者,百无一失也。
凡下齿痛者,灸肩井即效。肩井者,系阳明经之所行也。又奥齿下龈肿者刺之,血出则 愈。盖血气妄行,聚于齿龈之所尽故也。
骨槽风证详见《外科正宗》,此疮生于耳前颊骨,而腐溃穿孔,口中喷脓。其初欲发时 ,或 为口眼 斜,后至上龈腐溃,不能饮食,遂有至死者。若因霉毒为此形状者,去其毒则愈。
骨槽初起者,宜医通茵陈散。(茵陈、荆芥、薄荷、连翘、麻黄、升麻、羌活、僵蚕、细辛 、大黄、黑丑,以上十一味。) 其人无咳,唯语声不出者,宜《外台》茯苓安神汤。平素嗜茶者,多发此证。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