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02-养生导引法-第22页

伸腰,是为了使 肾脏不受压迫。 腹者,是吸气使气至丹田,令小腹胀满,此时收腹聚气,五息方止。引肾,是 引肾水到咽喉,润泽上部,以祛除消渴枯槁病。调和阴阳,可使人气力健旺。在导引中如出现虚弱 现象,就要根据时节而进行避忌。刚刚进食之后和过度的饥饿时,这两个时候,不能进行导引,因其 会损伤人体。还应避开不好的日子及时辰节令不和的时候。导引完毕,要先步行一百二十步,多者 可行一千步,然后进食。进食不要太冷太热,要五味调和。陈腐的隔夜食物,虫蝎吃过的剩余食物,
都不能吃。进食时,要小口细嚼慢咽。食后,不要立即睡觉。这就叫谷药,再加上气和,可谓真正的良 药了。
\x小结∶\x 本节重点讨论练功时姿式和意义,以及注意事项与饮食禁忌。所述甚详,不另再议。
<目录><篇名>十六、胀满门属性:〔原文〕一法∶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膊势,卷头筑肚,
两手冲脉至脐下,来去三七。渐去腹胀肚急闷,食不消化。
〔解说〕蹲坐,收心定意,卷曲两手从心向下,然后左右摇动两臂,交替侧斜身体,两肩尽 量用力,低头向肚,两手沿冲脉按到脐下,上下反复二十一次。可逐渐去肚腹胀闷,食不消化。
〔原文〕二法∶腹中若胀有寒,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解说〕腹中若是胀满有寒气,以口呼气,三十次为止。
〔原文〕三法∶若腹中满,食饮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便复 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解说〕如果腹中胀满,食后苦于作饱,可正坐直腰,用口吸气数十次,气吸足后吐出,以所苦 消失为止,以后胀饱时仍可再行此法。如有寒气腹内不适,也可以施行此法。
〔原文〕四法∶端坐伸腰,口纳气数十。除腹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病。
〔解说〕正坐伸腰,口吸气数十次。可消除肚腹胀满,饮食过饱作胀,恶寒发热,腹中痛等病。
〔原文〕五法∶两手向身侧一向,偏相极势。发顶足气散下,欲似烂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 右相皆然,去来三 七。始正身,前后转动膊腰七。去腹肚胀,膀胱腰脊臂冷,血脉急强悸也。
〔解说〕两手伸向身体一侧,尽力侧转并行气,使气从头顶下散脚,以意念想象就如腐烂的 东西那样使气散开。手掌手指伸直,左右相同,来回做二十一次。然后转正过身来,前后转动肩臂 和腰部七次。可祛除肚腹作胀,膀胱、腰脊和臂部寒冷,血脉急强悸动等病。
〔原文〕六法∶若腹内满,饮食善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
〔解说〕见本篇第三法。
〔原文〕七法∶脾主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上 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始得左回右转三七,和气如用,腰身内一十五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
动脉搓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和气用头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向下,分明知去 来。莫问平手,欹腰转身。摩气蹙回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 用者,疑如气乱。
〔解说〕脾在五行属土,土气温暖,人体便能发汗,汗出可祛除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作胀,要 先温暖两脚,并按摩肚脐上下和气海,次数不限,越多越佳。至少要左回右转二十一次。要使气平和,
当用腰身内一十五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血脉流动,筋骨通利,气血布泽各脏腑,就可使二十四气调 和,脏腑协调。要使气和,须知用气之法,头要转动摇振,以意念引手气上行,心气下行,使上下来去 分明。不论是平手、斜腰、转身、按摩行气、动作退出,都要使心气放散,送至涌泉,每一个动作,
都要根据法而行,不能 失气营运的规律。气不失度,用之有益,气若失度,可致气乱。
\x小结∶\x 本篇对腹胀提出了摇手臂转体,以手沿腹正中冲脉上下按摩的动功和以口吸气,满吐之,
存思使气从头顶向下散布至脚,如腐烂东西那样松散和自然地使气下行的静功。这两种功法均 有理气舒腹,健脾除满的作用。强调练功时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坚持反复练习,
才能收到良效。对呼吸主张以“口纳气”,“口呼气”为主,以口大幅度的深呼吸,可使腹内 充分受气,胀满消除。最后一条又强调指出,治胀要先理脾,理脾消胀,可先暖足,摩腹,活动 腰内,摇头,后以意引手气向上,心气向下,气血和调,中焦得通,则胀自除。引气时要使上下 来去分明,各循其经,心气始终要松散自如,如此则气可行送于涌泉。引气一定要根据法而行,不失 其度,方可有益,若失其度,反而会使气乱,引起头昏、目眩、胸闷、腹胀等不良响应。
<目录><篇名>十七、眼目门属性:〔原文〕一法∶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去 胫中痛痹,风目耳聋。
〔解说〕见“一、中风门”第七法。 <